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暨“融智于美: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教育”学术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

2025年11月14日 卓越学术 教育+

  11月12日,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成立仪式暨“融智于美: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教育”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科学会堂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聚焦智能时代视觉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路径,汇聚了来自全国大中小学及教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美育在科技融合背景下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崔树强主持。

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成立仪式举行

  论坛以“融智于美”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地域、跨学科、跨文化的美育协同平台,推动美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经验共享。继2024年首届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与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创新”展开探讨之后,本届论坛进一步聚焦智能技术与美育融合的前沿议题,凝聚多方智慧,共绘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教育发展新图景。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教育部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孔新苗,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春花,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李豫闽,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副院长冯学勤,《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崔卫,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德义,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教授李静,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熊瑛,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党委书记卢蓓蓉,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钱初熹,以及各分论坛特邀参会专家、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校领导、各区教研员、美术教师和美术学院师生等百余人参加开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致辞

  雷启立表示,学校积极贯彻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以智能教育为引领,深化人工智能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始终将美育置于育人工作的核心位置,“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师范大学实现育人使命的重要途径。华东师大正着力推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美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成立智能教育研究院、建设“AI+美术”微专业、打造人工智能美育实验室等一系列创新实践,系统性探索美育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希望专家多提供建设性意见,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部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孔新苗致辞

  孔新苗指出,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时代语境下,重新审视“美”与“真”的关系具有深刻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始终站在教育创新前沿,尤其在智能教育领域已形成众多卓越实践范例,在此探讨这一议题更彰显其特殊价值。本次会议的主题将有力推动艺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深度交融,通过系统性培育创新创造能力,造就能够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美质融合”新型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致辞

  张晓凌表示,作为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的重镇,美术学院始终以推动美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为己任,积极探索“大中小一体化”美育路径,持续将高校的学术资源、科研力量与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未来将依托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与全国兄弟院校和基础教育一线携手,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共研共进美育课程,共创共育美育师资,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美育协同创新机制。

  2024年,美术学院成立了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共有近40家单位加盟。今年,联盟队伍进一步壮大,新增了上海格致中学、上海市七宝中学、上海市敬业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5所重点中小学作为联盟单位。卢蓓蓉为新增联盟单位学校授牌。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卢蓓蓉为联盟单位代表授牌

  杜卫、丁钢、孔新苗、周春花、钱初熹五位专家先后发表主旨演讲,从不同维度深入阐释了智能时代视觉艺术教育的核心议题。主论坛由华东师大美术教育系主任毛毅静主持。

  杜卫教授在以《智能时代,美育何为?》为题的演讲中,从辩证视角系统剖析了人工智能与美育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反关联”层面,美育应强调以人文精神制约科技可能带来的功利化倾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养心灵;在“正关联”层面,则可借助AI技术拓展美育路径、降低艺术资源获取与创作的门槛。他强调,AI难以替代人类在艺术鉴赏与创造中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判断,美育的根本使命仍是培育具有主体性的创造力,必须在科技融合中坚守人性的滋养与情感的陶冶。

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发表主旨演讲

  丁钢教授在《AI时代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趋向》的报告中指出,当前艺术教育中对AI工具的过度依赖,可能稀释学生的原创力与艺术表达的独特性,但其问题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应用理念与方式。他提出应以“过程为中心”重构艺术教学策略,将AI工具与传统技法训练有机结合,通过提示词迭代、生成过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AI定位为扩展艺术表达可能性的“新媒介”,从而推动艺术教育从传统的“技法传授”向现代的“意义建构”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发表主旨演讲

  孔新苗教授在《智能时代:为美育的艺术教育》演讲中,通过对比传统绘画的“情感温度”与AI图像的“硅基速度”,揭示了两种创作逻辑背后的审美差异。他表示,算法可以模拟形式,却难以复现艺术思维中基于生命体验的共情能力与文化理解。因此,美育应扎根中华美育精神传统,在智能语境中更加凸显人类在具身感知、情感深度与意义追寻等方面的独特审美优势,守住“人”的审美主体性。

教育部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孔新苗发表主旨演讲

  周春花教授在以《AI赋能体验式美术学习》为题的发言中,系统阐述了AI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多维应用模型,涵盖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重构与学习评价改革等方面。她结合“雨林黎悦”虚拟服饰设计、《千里江山图》AR交互体验等具体案例,生动展示了AI作为认知工具与创作伙伴,如何拓展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创作边界,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参照的实施路径。

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春花发表主旨演讲

  钱初熹教授在《AI时代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美术教育研究》报告中,聚焦于全球共同挑战背景下美育的使命转向。学校美术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置于核心地位,并通过对美术单元课程的深入案例剖析,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机制。她进一步建议,美育应致力于培育学生“创造新价值、调和矛盾困境、勇于承担责任”的变革性素养,使其能够以主动姿态参与未来社会的塑造。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钱初熹发表主旨演讲

  “AI智能与美育实践”“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校跨学科视觉艺术教育”三个分论坛同步举行,论文入选作者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汇报。

“AI智能与美育实践”分论坛

“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分论坛

“学校跨学科视觉艺术教育”分论坛

  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暨“融智于美: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教育”学术论坛闭幕式于各分论坛议程结束后举行。李静、崔卫、熊瑛分别代表三个分论坛作总结发言。她们一致认为,本次论坛学术视野开阔、研讨交流深入,学者的研究报告展现了美育研究领域的扎实积累与创新活力。在这样一个激扬思想、共享智慧的学术平台上,跨领域、多视角的学术争鸣有效促进了美育与科技、人文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一线教师教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青年学者学术成长以及研究生培养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文、来源|美术学院 编辑|史佳妮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