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2025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暨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第十五次理事会在校举行

2025年11月14日 卓越育人 合作交流

  为进一步构建跨地域、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对话平台,探索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1月6日,2025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暨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第十五次理事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承办,复旦大学、西湖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温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长三角地区14所高校的30名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与新方法。活动由孟宪承书院院长吴薇主持。

2025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暨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第十五次理事会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致欢迎词。他表示,七载春秋,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不断发展壮大,建立了长三角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育人项目。这些扎实的成果,是各成员单位齐心协力、携手奋进的生动写照,也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贡献了宝贵的“长三角经验”。期待联盟各成员单位进一步打破校际壁垒、充分发挥智囊优势、持续完善常态化交流机制,将书院制育人、跨校协同的探索成果,转化为服务长三角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乃至助力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动能。

华东师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致辞

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院长吴薇主持论坛

  西湖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国昌作了题为《西湖大学理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的特邀报告,系统介绍了以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需求为中心,构建浸润式、前瞻性的思政工作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助理徐幻分享了学校在人工智能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探索,推动卓越育人模式转型升级,为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西湖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国昌作特邀报告

华东师大本科生院院长助理徐幻作特邀报告

  本次论坛特别开设“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新生态”和“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的新实践”两大环节,各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成员共谋发展。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珂分享了复旦大学培养造就“干细胞式”创新拔尖人才,他引用“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提出书院要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跨界学习的机会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人才培养为什么要协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协同、协同机制怎样构建和有效运行?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分享了苏州大学敬文书院的实践思考,他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在产业、国际、家校、社会、院处、两院的协同。绍兴文理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马海忠从顶层设计、机制建设、聚力协同等维度介绍了学校立足住宿制书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社区工作办公室主任靳渊博围绕“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根本、社区为场域”,分享《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复合功能场景构建的逻辑理路》。

联盟成员单位报告

  点评交流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周立旻指出,学校当前正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点探索跨学科协同、导师制优化以及人工智能辅助选拔等关键路径。他特别介绍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情绪特质与内在品质进行多维度、综合性评价的前沿实践。周立旻强调,高校只有加快自身改革步伐,才能有效承接高水平基础教育成果,实现对更广泛人才的精准识别与高质量培养。

华东师大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周立旻作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万姗姗指出,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她介绍了学校在师范生培养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整体思路与实践路径,强调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党建引领以及校内外资源协同,不断优化学生社区的育人生态。

华东师大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万姗姗作点评

  当日下午,联盟单位代表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实地考察。在校史馆,代表们深入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和文脉传承;在未来学习发展中心,亲身体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成果;在儿童脑成像中心,观摩了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交叉创新实践。通过现场观摩和深入交流,进一步拓展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视野。

联盟单位代表参访普陀校区

  据悉,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牵头,联合长三角地区14家高校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促进书院间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联盟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互访交流活动50余次,覆盖学生超6000人次。



来源|孟宪承书院 通联|章申、王盼琛、钱佳莹 编辑|隋华颖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