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浙皖赣湘川五省对外友协支持的“2025亚欧大河流域合作对话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亚欧近20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国际机构人士出席。对话以 “亚欧大河流域交流与合作”为主题,围绕生态保护、经济协同、文明互鉴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2025亚欧大河流域合作对话会”在沪举行
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全国对外友协副秘书长吉拥军,泰中文化经济协会会长、前泰国国会主席颇钦·蓬拉军,未来地球-亚洲联合主席阿尼克·巴杜里,中国欧盟商会上海董事会副主席简思华等出席对话会并致辞,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发来视频致辞。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李秀珍研究员主持。

与会嘉宾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致辞中指出,作为聚焦河口海岸研究的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不仅深耕河口海岸的应用基础研究,更牵头发起了“大河三角洲计划(Mega-Delta)”和“陆海对话: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方案(CROSS Coastz)”两项联合国大科学计划,成功将中国科研力量深度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本次对话会是其国际影响力的延续,旨在推动亚欧大河流域国家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
为凝聚共同愿景,携手应对挑战,加强合作,对话会主办方提出两个方面的工作建议:
一是深化专业合作,共筑科学治理基石。
持续举办专题学术会议及“大河流域及三角洲对话”系列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建立稳定的交流机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依托“大河流域与三角洲国际研究中心”等机构,深化国际合作,共同设立大河流域与三角洲合作专项基金,以上海为基地,持续推动并尽快达成《联合国三角洲保护公约》。推动开放数据与知识平台建设,共同研制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跨部门合作,为应对各类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挑战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流域-河口三角洲-近海优秀实践案例,以全球智慧打造共享的河口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方案。
二是拓展多领域交流,厚植友好合作土壤。
探索大河流域经济体之间的互补优势,推动多领域投资与贸易合作,共建绿色、包容的流域经济圈。鼓励大河流域与三角洲重要城市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和友好城市关系,分享治理经验,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大河流域沿线城市、文化机构、民间组织加强往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与融合。支持大河流域青少年通过夏令营、志愿服务、线上互动等方式增进了解,为未来流域与海洋治理储备人才,为人民友好培育青年力量。
·主旨报告:多维实践破解流域治理难题

“2025亚欧大河流域合作对话会”主旨报告环节
主旨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系统阐述“上海绿色发展战略与实践”,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经验,提出“生态优先、产业协同”的流域发展模型,其团队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获与会者关注。
老挝前琅勃拉邦市委书记旺通・哈沙展分享“上海-琅勃拉邦合作新模式”,介绍双方在铁路人才联合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为跨国流域城市协作提供范本。
多瑙河三角洲国家科研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马里安・图多尔博士详解“多瑙河三角洲 2022-2030 长期监测计划”,其主导的湿地修复技术及国际科研公约机制,为亚洲大河三角洲保护提供借鉴。
·主题讨论:跨域协作凝聚行动共识

“亚洲大河流域对话”议题环节
在“亚洲大河流域对话”议题一环节中,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英豪,孟加拉国-中国文化经济和大众传播中心主席、南亚国家与中国友好合作组织副主席、孟加拉国前内政部长、前商务部长阿尔塔夫·侯赛因·乔杜里,“读懂中国”论坛(巴基斯坦)创始人兼负责人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俊杰,马来西亚中国友协副会长林锐仁,柬埔皇家农业大学渔业和水产养殖学院院长彭本奥,印度贾达普大学教授伊沙尼·纳斯卡等嘉宾就上下游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流域之间的合作展开了交流,并提出了不少优秀实践案例。

“长江-莱茵河-多瑙河流域对话”议题环节
在“长江-莱茵河-多瑙河流域对话”议题二环节上,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卫国、匈牙利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纳吉·尤迪特·埃娃、罗马尼亚巴纳特流域管理局跨境合作部负责人维奥雷尔-卡塔林·阿尔德斯库、荷兰中国友好协会鹿特丹分会会长黄敦品、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学术院长吴重生、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亚瑞、塞尔维亚东方之家协会成员米利恰、荷兰中国友好协会代表满唯玛等嘉宾,就中欧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开了讨论。

会议提出的愿景,将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海洋十年”、“科学十年”愿景作出积极贡献,共同推动大河流域与三角洲走向更加安全、繁荣、韧性与美丽的未来。
来源|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 编辑|徐心成、范祎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