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华东师大85项成果荣获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25年09月26日 卓越学术

  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近日正式揭晓,全市共评选出奖项499项,其中学术贡献奖4项、学术新锐奖19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59项、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417项。

  华东师大85项科研成果荣登榜单获奖总数稳居全市第二。其中,学术贡献奖2项、学术新锐奖3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61项,多项核心奖项实现突破性进展,彰显出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扎根实践、服务需求”的鲜明特色与强劲实力。


|关键奖项中实现“多点领跑”


  华东师大学术贡献奖实现新突破,获奖2项,并列全市第一,标志着学校在民生保障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获学界最高认可。

  学术新锐奖展现“学科梯队”的服务后劲,获奖3项,全市排名第二。分属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三大领域,展现出学校文科科研人才梯队“传帮带”成效,为长期服务国家战略储备青年力量。

  党的创新理论奖凸显“理论落地”的精准度,与上届相比,获奖总数从8项增至12项,增长50%,其中二等奖数量位居全市第一。获奖成果从不同学科领域,聚焦“重大理论阐释”和“地方实践转化”,探索党的理论传播路径,实现“党的理论”与“上海实践”的深度融合。

  华东师大85项获奖成果的背后,是各学科院系立足自身定位,以“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为核心的深耕实践。


|优势学科领跑,锚定核心领域服务战略全局


  教育学继续发挥华东师大强势学科的优势,斩获16项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直击教育痛点,护航教育强国战略,多角度提供实践解决方案,推动教育学科理论创新,甚至转化为上海乃至全国教育实践的“施工图”,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其中智能教育类获奖成果更是精准对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与上海“智能教育高地”建设需求。

  中国文学领域获奖10项(含2项一等奖),获奖成果深耕文化根脉,服务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夯实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根基,丰富中国文学的研究路径,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学术支撑,助力服务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献资源建设。

  哲学领域获奖7项(含2项一等奖),获奖成果回应时代思想命题,筑牢理论创新根基,深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为思想理论建设注入深度。这些成果既提升了学校哲学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更为社会思想共识凝聚提供理论滋养。

  历史学领域获奖5项(含2项一等奖),获奖成果以“历史经验赋能当代实践”为核心问题,形成“世界史鉴今、中国史铸魂”的研究特色。


|特色学科补位,瞄准细分痛点精准服务领域需求


  公共管理领域获奖成果聚焦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核心痛点,以“研究跟着问题走、成果围着需求转”的定位,直接服务上海“治理现代化”目标。

  体育学获奖成果以“体育服务民生”为导向,将学术研究与“健康中国”战略、上海社区治理需求深度绑定,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落地”的闭环。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奖成果,聚焦“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与传播”,进一步回应“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核心问题,为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学术支撑,直接服务上海“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高地”建设。

  人口学与社会学获奖成果以“民生痛点”为研究起点,直接服务上海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覆盖人口结构、生育意愿、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

  此外,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宗教学等特色学科领域申报成果全部获奖,体现“小而精”的专项服务优势。图情类获奖成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提供解决方案,提升服务民生效能;宗教类获奖成果则引导宗教与现代社会良性互动,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宗教学视角的解决方案。

  此次85项获奖成果,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问题导向、服务先行”理念的集中体现,每一项成果都承载着“为人民做学问、为社会做研究”的初心。未来,华东师大将继续以国家战略和上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持续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持续推动研究成果向政策建议、实践方案转化,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师大智慧”与“师大方案”。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通联|王曼 编辑|史佳妮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