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中欧经济交流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办

2025年09月25日 卓越学术

  9月2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欧洲联合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及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2025中欧经济交流发展趋势研讨会”在普陀校区举行。本次会议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汇聚了来自中欧政、商、学界的50位嘉宾与学者,围绕中欧经济交流史、企业出海、科技竞合、文明互鉴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推动中欧关系迈向更高水平贡献智慧与方案。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

2025年中欧经济交流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办

  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中欧建交半个世纪以来的历程,指出当前欧盟发展与双边关系面临多重挑战,呼吁以跨学科、跨区域视角深化战略对话,推动经济交流提质升级。他还介绍了华东师大在区域国别研究与中欧文明互鉴方面的机构布局,强调应以平等、互鉴为基础,共迎机遇、共克挑战。

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开幕致辞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教授肯定了新成立的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在推动文化比较与决策借鉴方面的价值,强调出版社将致力于搭建学术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中欧知识共享。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教授致辞

  上海市侨联副主席陈银儿指出,侨胞群体已成为中欧交流的重要桥梁,尤其是旅欧侨胞,他们长期扎根欧洲,既深谙中华文化根脉,又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具备独特的文化融通优势。他们充分发挥融通中外的优势、积极作为,已成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呼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学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实质性落地。

上海市侨联副主席陈银儿致辞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致辞

  三场主旨报告从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了中欧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华东师大紫江特聘教授杨洁勉在题为“中欧经济关系两个75年的思考与展望”的报告中,梳理了中欧互动历程,指出美欧关系虽具一致性,但其差异正是中方开展对欧工作的关键切入点,建议以“中长期思维”谋划合作路径。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杜德斌基于全球科创评估指出,中美构成全球创新两极,欧洲凭借人才、科研基础与创新生态仍为全球科创“大三角”中的重要一极。未来中欧科技关系将呈现“合作与竞争并行,管控与博弈共存”的复杂态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指出,中欧在传统经贸领域的互补性下降、竞争性上升,需开辟新合作领域以夯实经贸合作的压舱石作用,绿色转型与数字转型是新增长点,双方应坚持开放合作、捍卫自由贸易、抵制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转型中的分歧与摩擦。

  会议设置三场主题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对全球治理的中长期影响和中欧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前景”“地缘、政治、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欧经济”“中欧竞合关系背景下中资企业出海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三个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会议合影

  华东师大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王婀娜教授在闭幕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以“文明互鉴”为核,实现“双向视角”对话,展现外方嘉宾对中欧友好的真挚期待。她呼吁构建“区域研究学术共同体”,持续开展深度合作,让学术友谊长青,交流合作常新,共同造福中欧人民。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2025年中欧经济交流提供了前瞻思路,也为建交50周年背景下的双边关系注入了新的学术动力与人文温度。



图文、来源|外语学院 编辑|隋华颖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