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这种“软实力”越长大越重要,尚未纳入学校评价!测评报告来了,结果让人意外

2025年11月13日

  华东师范大学发布全国首部《大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

  相对于学习成绩、认知能力这类硬实力,有一种“软实力”对年轻人而言,越长大越重要。

  日前举办的第11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上,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黄忠敬领衔的科研团队发布了《大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内首部在这一领域针对大学生的评测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本科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自评值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开放能力、协作能力自评值最高,交往能力自评值最低。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年轻人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岗位,社会与情感能力能力不仅关乎职业发展,也关乎人生的幸福度。”黄忠敬直言,在我国高校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这一能力尚处于未被量化和测量的阶段,亟需引起重视。

  论坛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学工团队代表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中小学的能力“短板”,延续到了大学


  所谓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管理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与他人合作并建立积极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区别于平时所说的“情商”,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种更具学术性的表达,更强调可测量维度,如责任感、换位思考能力等具体指标。

  从《报告》的调研数据看,我国高校本科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具体而言,大学生在责任感、包容度及共情三个维度的均值最高;而在乐群、毅力、活力及果敢四个维度的均值最低。

  “乐群是指学生喜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是否合群;毅力是指能否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和活动;活力则包括是否精力充沛,能不能热情饱满地从事某项工作,还是容易无精打采;果敢指的是能自信地表达意见、需求和感受,在团队中间能勇敢站出来、有担当。”黄忠敬告诉记者,这份《报告》的结果其实与中小学阶段的测评数据高度一致,说明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的一些“短板”也延续到了大学阶段。“在中小学生阶段,我们课题组也做过调研,把一些涵盖十几个国家的国际测评大数据放在一起比较,确实发现我们的孩子在乐群、果敢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责任力的重要体现,在此次调研中的得分比较突出,但与之相对,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普遍偏低。“这可能与中国内敛的文化特性有关。一些西方国家的年轻人更强调个性与个人情绪的表达,而我们更习惯于控制情绪。”黄忠敬说。


在传统评价中,有些优势尚未被“看见”


  《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与讨论。测评结果显示,无论是“双一流”高校还是非“双一流”高校学生,其社会与情感能力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拔尖生”与“非拔尖生”相比,也是如此。更令人意外的是,在“交往能力”这一分维度上,非“双一流”高校学生显著高于“双一流”高校学生。

  “这一发现极具价值。”黄忠敬直言,这说明我们当下“以分数论英雄”的选拔标准,并不能筛选出社会与情感能力更强的学生。说得更直接一点,“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能力上更有优势,但非“双一流”高校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沟通协调方面更有优势,只不过在传统评价体系中这种优势并未被“看见”。

  “我们不能只重育才而忽视育人。”黄忠敬呼吁,高等教育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先关注“人”的培养。“我们不希望看到智商很高、但缺乏责任感和共情力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拔尖人才首先应该是‘人’,然后才是‘才’。”

  此次评测还发现,大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受到教师支持、同伴关系、班级活动、学校与院系的归属感、家庭教养方式、成长型思维等因素的影响。

  为此,《报告》建议,高校亟需平衡学业和社会与情感的培养重心,强化拔尖人才、师范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同时,建议高校推广体验类活动,重视大学生的同伴与寝室关系,提升一线学工队伍专业性。在教育公平方面,也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与情感发展,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弥补家庭背景差异。


阅读原文


记者文汇报 李相如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