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华陀中心”成立!普陀医校合作不断深化

2025年10月23日

  “华陀中心”正以其创新模式,让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真正惠及于民。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中心医院联合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华陀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普陀区在深化医校合作、推动医学创新转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中心医院联合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据悉,“华陀中心”由普陀区人民政府与华东师范大学基于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成立,统筹开展项目筛选、评估管理及科研交流等工作。中心旨在打破高校基础研究与医院临床应用的壁垒,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的关键举措。

  一所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缘何与一家区域性医疗机构携手,擦出合作火花?这都源于双方迫切的现实需求与精准的战略互补。对于普陀区中心医院而言,在“医教研”的发展路径上,“研”是提升学科内涵、扩大医疗影响力的关键引擎。“要把临床学科发展起来,科研与人才培养是核心支撑。”院方相关负责人坦言。

  而对于华东师范大学而言,其生命科学、化学、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等基础学科优势显著,新建立的药学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也展现出雄厚实力。“我们拥有强大的前沿研究能力,但亟须一个综合性的三级医院作为临床验证与成果转化的平台。”校方的需求同样明确。合作双方的需求,如同拼图般高度契合。

  事实上,这场“携手共进”的背后,离不开区域顶层设计的牵线。从区卫健委前期的“穿针引线”、初步达成框架协议,到后来由区委、区政府牵头,将教育与卫生板块合并,与华东师大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华陀中心”作为卫生合作的核心载体被正式推出。区领导的高度关注与亲自推动,为合作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何让高校的智慧真正注入临床的土壤?“华陀中心”建立了一套以实效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中心以项目为纽带,已遴选确立了首批21个联合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并非简单拼凑,而是经由双方科研管理部门精准“配对”,确保临床难题与科研专长深度契合。中心以资源为保障,采用“双负责人制”开展创新研究,即由华师大教授与医院临床专家共同领军同一项目团队。研究经费由区级财政与医院共同保障,形成稳定投入。

  此外,中心以平台为支撑,进一步拓展医院的科研边界。院方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先进的大型科研仪器与实验平台将向中心全面开放,有效破解医院科研的硬件瓶颈,为高水平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每年在设备上的投入远超我们,学科覆盖面广,很多都是我们急切需要却无力独自承担的。”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硬件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科研能力。

普陀区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

  “华陀中心”的成立,对于区中心医院,它是一条通往科研高地的“快速路”。临床医生提出的需求,可以第一时间与顶尖的基础研究团队碰撞,共同探寻疾病本质,开发新的诊疗方案。那些曾经难以获取的人体组织样本,在合规合法的伦理框架下,将成为双方共探生命奥秘的宝贵资源。

  对于高校,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转化场”。任何医学研究,最终目标都是服务于人。在这里,华师大的前沿研究成果找到了落地应用的最佳场景,完成了从“论文”到“产品”、从“技术”到“疗法”的关键一跃。利用了本土地域优势,将区内优质的高校智力资源与普惠的医疗资源进行深度融合,这也是普陀区在区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能级提升上的一招“妙棋”。

  “第一步已经跨出去了,后面就是怎么样慢慢地把它给做稳定。”院方的思考已转向未来:如何将合作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如何将其作为衡量人才的新标准,如何让这个中心不仅产出论文,更能产出惠及普通患者的健康成果。

  据悉,“华陀中心”的成立除了助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外,在党建共建上也开展了深度合作。近期,由普陀区中心医院发起的“心心相印·健康专列”正式开通,该专列定期往返华东师范大学周边社区与医院之间,切实解决患者就医“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从实验室到病床旁,从论文到惠民成果,“华陀中心”正以其创新模式,让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真正惠及于民。


阅读原文


记者易雯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