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摆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之首。这是对新时代党领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总结。
党的全面领导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提供强大政治领导力
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统称为国家发展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五条赋予了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地位。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党中央“讨论和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对国家发展规划的建议无疑是涉及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就国家发展规划而言,由党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全国人大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查和批准后公布实施、全国人民执行人大审查批准的规划,从而将体现党的治国理政理念、重大政策主张的规划建议通过法定程序及时有效转化为人民的意志、国家的意志,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规则,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凝聚全党全国智慧,顺利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新时代以来,实施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实施完成“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并即将完成“十四五”规划,推进中国发生如此伟大的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风雨来袭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坚实依托,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可靠保证,是党保持团结统一和强大战斗力、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2023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加政治纪律建设的新要求,完善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贯彻执行的纪律条款,增写对不顾党和国家大局、搞部门或者地方保护主义等行为处分规定,并且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只表态不落实行为,由违反工作纪律,调整到违反政治纪律,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更加有力的纪律保证。
有效实现党对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面领导,最根本在于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维护”是党和国家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国家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体现出国家发展规划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十五五”规划建议制定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如,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听取相关意见建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战略指引。这彰显出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党的全面领导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提供强大思想引领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党不断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与时俱进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五年计划(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基本遵循“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制度,建立起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遵循“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理念新判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党的理论创新在深化“两个结合”的进程中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编制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的“定盘星”“指南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引中国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这一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引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天宫”巡天、“嫦娥”揽月、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新能源汽车畅销全球、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国产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走红世界……我国现象级的科技成就持续涌现,创新阵地上不断冒出“当惊世界殊”的“黑马”。新质生产力成为表述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关键词,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必将在国家发展规划体系中占据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持续催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据统计,2021—202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5.5%,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党的全面领导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提供强大组织实施力
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实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推动制定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处在“十五五”规划实施最前沿,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必须建设好、建设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履行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提高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齐抓规划落实、共促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广大干部是推进制定和实施“十五五”规划的骨干力量。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全面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同国家发展规划对标对表,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确保规划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航道前进。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集聚落实国家发展规划的磅礴力量。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得以生动实践的关键和根本。
“十五五”规划编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2025年9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明确规定编制国家发展规划应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并接受监督,同时,在该法二审(草案)稿中第三条增加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定,这将为国家发展规划充分体现民情、反映民意提供了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法律保障。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实施“十五五”规划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管党治党越有效,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就越有力。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严明纪律规矩,净化政治生态,坚决把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落实到位,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战斗力,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道阻且长,群策之行无不至,人民至上,群策之力无不胜。制定和落实“十五五”规划,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阅读原文
作者丨周敬青(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