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藏》第七批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于11月22日在沪举行《子藏》第七批成果发布会。《子藏》工程自2010年启动,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主持编纂的大型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至今已持续推进十余年,堪称我国古籍整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基础性学术工程。

发布会现场
本批成果规模宏大,共收录21个子系列、962种文献,整合为精装16开275册,内容涵盖《晏子春秋》《墨子》《荀子》《鬼谷子》等经典子书,并特别设立了《综合编》,系统收录诸子学综合性研究文献,弥补了目前学术界墨家、杂家、综合类文献等方面资料文献欠缺的不足,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扎实的文献根基。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吕志峰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该工程规模宏大、意义深远,是我校“智慧的创获”的生动实践,更是传承中华文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总编张爱芳详细介绍了《子藏》的出版脉络与学术影响。她透露,待《子藏》全书编纂完毕后,其总规模将与《四库全书》相当。未来,出版社还将与总编纂方勇教授团队合作,陆续推出《子藏》总目提要、《子藏》数据库等一系列衍生项目,为学界开辟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中国诸子研究院院长、《子藏》总编纂方勇教授
中国诸子研究院院长、《子藏》总编纂方勇教授指出,诸子文献所承载的思想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子藏》项目的宗旨,远不止于文献整理,更在于通过重新界定子学边界、系统梳理文献,推动子学从两千多年来相对“隐匿”的状态,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再构,以子学精神重塑中华文化自信。
方勇指出,《子藏》从最初的文献影印,到后来的“子藏学”、“诸子研究丛书”、《中国诸子学通史》,再到即将进行的《子藏》总目提要、《子藏》数据库等一系列研究项目,最终落脚到“新子学”,《子藏》的影响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越文献本身。在研究过程中,中国诸子研究院团队始终坚持从整体上综合考察研究对象,这正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浑然一体,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术开始逐渐西化,过于细密的学科体系划分,割裂了学术之间的内在脉络。“新子学”理念正是以赓续中华文脉为最终目标,重新规划诸子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在具体研究层面突破现有研究模式和认知方式,打破学科体系壁垒,将各种学术理念融会贯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与会专家学者对《子藏》工程及“新子学”方向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陈鼓应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人道情怀和人文精神,《子藏》的编纂“通古今之变”,将这种历史文化精神贯穿到当下,让诸子学发展再次掀起新的浪潮,其价值难以估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曹峰赞叹此工程为“前无古人的宏伟工程”,特别赞赏方勇教授以“新子学”激活传统思想的学术自觉,认为这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具有引领作用。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孙明君教授认为,《子藏》第七批成果发布会既是一次学术成果的展示会,也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盛会。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世年教授认为,此次发布的成果既为诸子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也是方勇教授倡导的“子藏”、“新子学”、《中国诸子学通史》立体研究的持续深化,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诸子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华认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方勇教授主持的《子藏》工程,是应运而生的时代力作。它不仅系统汇集了历代诸子文献,更以“新子学”为理论指引,致力于激活子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智慧重返思想现场。
作为《子藏》工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成吒认为,在AI技术高速发展并深刻影响当下学术发展方式的今天,其“全”与“精”的遴选标准和大批成果的不断发布,将为AI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支持。
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杨秀礼说,《子藏》编纂标准的建立、“新子学”理念、“子藏学”的提出,以及研究丛书的不断出版,多个层面互为支撑,对于廓清“诸子”“子学”等概念,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沟通有极大帮助。

中国诸子研究院的《子藏》工程,自2010年启动至今已发布诸子文献整理成果六批,本次会议发布了《子藏·晏子春秋》53种精装10册、《子藏·墨子》136种精装46册、《子藏·鬼谷子》43种精装4册、《子藏·荀子》96种精装36册、《子藏·阴符经》92种精装7册、《子藏·新书(附新语)》35种(附新语36种)精装10册、《子藏·太玄》29种精装14册、《子藏·法言》60种精装12册、《子藏·新序》34种精装9册、《子藏·说苑》40种精装20册、《子藏·春秋繁露》36种精装14册、《子藏·白虎通德论(附独断)》44种(附独断14种)精装16册、《子藏·盐铁论》36种精装10册、《子藏·潜夫论(附新论、申鉴、中论)》23种(附新论9种、申鉴15种、中论24种)精装11册、《子藏·刘子》35种精装6册、《子藏·综合编》75种精装50册,一共涉及21个子系列,收书962种,精装275册。待全书出齐后,总册数与《四库全书》相当。
来源丨党委宣传部 编辑丨万方圆、戴琪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