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王珺 朱亮高:以文化为支撑,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2025年11月24日

  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本质上是一场以文化赋能打破西方话语霸权、重塑国际话语格局的实践创新,核心在于实现国家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根本性转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亟需构建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转化为可感可及、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风范。

  

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守牢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根”与“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源自文化主体性的牢固确立,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知和开放包容,既立足于中国实践阐释本土逻辑,又衔接人类共同价值,使话语、叙事兼具民族特色与世界意义。文化自信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厚土壤,突显为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理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基因宝库,其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为话语建构与叙事表达奠定了深厚的民族底色。“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刻蕴涵了“魂脉”与“根脉”的联结共生关系。二者彼此契合、相互贯通、互相成就,在相辅相成中推动“魂脉”演进为中国的,“根脉”演绎为当代的,铸就了和合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形态。

  深化拓展“两个结合”的实践维度与理论气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将其转化为话语叙事的逻辑主线与内生动力。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可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作为文化溯源,将现代治理理念与传统民本思想相衔接,既强化话语的历史纵深感,又增强人民至上叙事的民族认同感;阐释“共同富裕”时,既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本源,又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语境,构建起理论溯源、时代解读、实践探索相统一的完整话语链条;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以“和合共生”“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文化理念为支撑,使倡导的全球治理观生发出兼具东方文化特质与普遍价值意蕴的叙事逻辑,推动中国话语超越经验主义局限,构建起兼具理论厚度与实践品格的科学话语体系,助力当代中国理论、中国价值走向世界。

  

坚定文化自觉:融会贯通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源”与“流”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对自身文化的理性反思和创造性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自觉淬炼和提升,体现着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邃把握,构成话语、叙事体系的脉络中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苍穹浩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矢志不渝,文化自觉推动叙事体系实现“古往今来”的贯通衔接,既从中华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又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讲好当代故事,使话语表达既具历史厚度、又富时代活力。贯通“源”与“流”,从而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练具有当代价值的话语范畴,实现历史叙事与现实叙事的自觉衔接。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创建时期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精神产物,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成为精神叙事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谱系化延伸与时代化呈现,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每一种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演绎。这种“源”的价值统领与“流”的时代拓展,构成了文化自觉引领下的精神叙事逻辑。

  孙中山提出的“实业计划”等现代化构想,以振兴中华为内核,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富强的始发之“源”。新中国成立后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既是对振兴中华初心的传承弘扬,更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推动国家发展话语体系的“流”向拓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承继之前现代化持续探索的“源”核根基,注入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成果,实现了中国发展话语体系的深入“流”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关键词,明确提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宏阔擘画。这种“源”之继与“流”之创,是文化自觉导引下的话语重构实践,势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话语体系展现历史纵深,着力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表达力、影响力。

  延安整风运动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源头”,通过思想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治理话语体系雏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建设文化的首次系统觉醒。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则是作风建设话语体系的“流”向延伸,针对新时代执政环境中的作风建设新问题,将延安整风时期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行为规范。这种从“源”到“流”的演进,是文化自觉在政党治理领域的深化体现,强化了政党治理等叙事体系的现实针对性,凸显了文化自觉对治理话语表现力、推动力的深入塑造。

  

坚定文化自强:守正创新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道”与“术”


  文化自强是立足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自觉的实践升华,是推动话语、叙事体系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文化自强以“道”立本,立足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术”为用,创新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提升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能力水平,二者统一于文化强国建设实践。把握“道”与“术”,以全球文明倡议为牵引,推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实现从“有声”到“有力”、从“传播”到“认同”的跨越,更好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道”是文化自强的根本遵循,彰显话语、叙事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底气。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中选准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上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始终坚持正心明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自2014年多语种版首发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翻译出版语种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领导人著作之一,书写了当代中国思想理论世界性传播的新篇章。始终坚守人间正道,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和胸怀。“四大全球倡议”的相继提出,正是中国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解码中国之治的实践逻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术”是文化自强的实践路径,演绎着话语、叙事的传播效能与国际影响。善于讲好中国故事是重要方法。根本在于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传播理念,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实践,为文化自强注入了不竭动力。注重提升传播效能是关键支撑。重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人力优势,深化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构建多渠道、立体式传播新格局,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让中国叙事精准触达抵达。《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的海外成功,正是“以术促传”的典型实例,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创新与叙事方式革新,让国际观众深刻体悟中国文化内涵的时代活力。讲究斗争艺术是重要保障。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舆论交锋,需要始终坚持有理有礼有节,抢占国际舆论高地,有效回应质疑、澄清误解、驳斥偏见。

  大力澎湃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本质上是一场以文化赋能打破西方话语霸权、重塑国际话语格局的实践创新,核心在于实现国家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话语叙事体系的文化支撑链。通过“可信的话语”“可爱的叙事”,不断璀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与叙事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

  

阅读原文


作者王珺 朱亮高(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来源文汇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