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持续探索以社区旅游的“小切口”塑造城市有机更新的“大生态”。构建基于海派生活方式与社区文化生态的旅游产品,把社区旅游空间打造成为城市的“软性基础设施”。将旅游社区的功能价值升维至文化交流互鉴、城市包容成长、经济共生增长的多元面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诠释。

鸿寿坊通过办公楼和里弄商业结合,沿袭了长寿路商圈原有特色,塑造了“精致烟火气”的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商业新范式。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旅游正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需要大量不同的文化形态支撑,促使更多地方性文化投入旅游生产过程。城市更新的特色之“困”与文旅消费的个性之“需”,碰撞出社区旅游的新活力。社区旅游既是都市旅游的重要产品形式,又是都市旅游产业空间组织的重要模式。
由于城市更新启动早,上海率先涌现一批以工业遗址焕新、园区创意改造、街区商业开发等为特色的社区旅游空间。随着城市更新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筑可阅读”“家门口好去处”等项目建设,推动社区旅游从“漫游”走向“深游”,富有烟火气、“小而精”“小而美”的文旅空间成为社区旅游的主要承载区域。社区旅游将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与人民城市的基层创新相结合,有效守护城市精神内核,传递美好生活愿景,是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支点。
温度与活力并存的社区旅游
社区旅游是以社区地理空间、文化活动、社会风貌及社区孕育的创新创意文化为核心吸引力的旅游形态。大众旅游趋势下,现代性社会分化出社区旅游空间,旅游者与生活于旅游目的地的人们融为旅游共同体。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成为外来旅游者期待的旅行体验。旅游社区具有物质空间、文化空间、旅游空间、社会空间多元一体特征,旅游者、社区居民、地方治理主体等共同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形塑。
现代化发展的经济理性和社会流动性冲击着社区共同体意识和社区文化模式。社区旅游通过“文化-景观-场景”的转化路径,重塑社区“人-物-场”组合关系,重构地方性社会发展形态。社区旅游将社区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社区文化与社区空间塑造为新的景观,为社区文化创造旅游化的展演空间,为旅游者构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休闲与消费情境。社区旅游为旅游者创造了一种可以想象的理想生活方式,有效弥合城市居民工作情境与休闲情境的断裂。
在上海,社区旅游逐步由本地市民的休闲好去处,升级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空间。2014年,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2016年推进社区生活圈更新试点,2023年划定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2017年,提出“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理念,2018年正式启动“建筑可阅读”工作,截至2023年,全市各类开放参观的“建筑可阅读”数量达1056处。2020年,首次提出“家门口的好去处”概念,同步启动相关评定工作,截至2024年,共评定5批共252家单位。社区旅游从城市旅游体验的“加分项”升级为“必选项”,成为衡量上海城市吸引力的重要面向。
“理想的附近”塑造城市“暖实力”
城市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社区旅游正突破场景边界,从社区旅游的“点”,延伸出文化更新、场景转型的“线”,驱动融合化、体验化、服务化的消费“链”,构建文旅商体展联动的“面”,形成城市更新与社区旅游同频共振的“网”。
赋予城市社区文化个性。社区旅游为城市社区提供展示文化原真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弹性空间,地方文化被置于生产与消费的再循环中,社区旅游成为社区表达自我生活方式的媒介。借助文旅IP塑造,用文旅消费体验内容重塑空间场景,形成丰富的城市更新表达。发展社区旅游有助于社区保持长期的文化活力,提升社区参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实现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释放城市空间多元价值。社区旅游助力盘活城市空间与闲置资产,促进工业厂区、老旧街区有机更新,通过培育创新创意业态,塑造体验经济时代的城市文旅新地标,如M50创意园区、EKA·天物创意园区。社区旅游推动城市低效空间、灰色空间变身新型文旅空间,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如中环无忧谷、中环(徐汇)绿廊,以解决公共环境问题为突破建设“新景点社区”。通过“轻扰动、微更新、轻体验、微文旅”路径,实现社区空间地方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叙事。
构建主客共享城市文化。社区旅游的文化表达唤醒人群记忆,帮助建立社区居民的情感认同,牢固市民与社区文化的情感链接,将表达文化自信的话筒传递到社区。都市旅游场景转向日常乃至附近,为游客创造“参与式的情感融入”和身体在场的意义共创。社区旅游构建“高情感黏度”的社交空间,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再造一个“附近”,如徐汇滨江党群驿站市民食堂。社区旅游为传统文化参与全球意义生产开辟具象化空间,地方性社会以文化再生产的方式融入全球性社会,实现跨文化的对话与共享记忆。
激活文旅消费毛细血管。旅游消费行为的发生越来越依赖于特定的、有感染力的场景,社区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与旅游业态嫁接,打造成新生活方式与新体验消费的融合场域,文化内容与商业价值相互滋养,形成“旅游+百业”场景接口。如由上海第一水泵厂改造的上海武夷MIX320项目,在保留社区菜场民生功能基础上,纳入便民中心、潮流商业、公园绿地。社区文旅空间引导文旅商体展融合走向全时全域的活力空间,如徐家汇书院24小时阅读区、和平书院24小时城市公园图书馆,点亮城市“夜读”消费经济,鸿寿坊项目营造了家门口的“理想的附近”。
推动城市服务融合创新。社区旅游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文化产品,推动“社会大美育”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多元群体开放。社区旅游推动城市空间更新与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相辅相成,助力社区重构以人为本的响应模式,提升社区环境、治理、安全服务品质,塑造主客共享的未来社区发展模式。游客与社区居民进入“共睦态”,助推社会政策制定和公共部门基层治理创新。
打造成为城市的“软性基础设施”
上海要持续探索以社区旅游的“小切口”塑造城市有机更新的“大生态”。坚持文化价值引领、尊重体验规律、市场高效运作,构建基于海派生活方式与社区文化生态的旅游产品,把社区旅游空间打造成为城市的“软性基础设施”。将旅游社区的功能价值升维至文化交流互鉴、城市包容成长、经济共生增长的多元面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诠释。
雕琢社区文化生活魅力。“一个旅游社区讲述一个城市故事”,为街巷名字、老建筑样式、古树历史做好文旅标识与文化注脚。以地方特征和地方文化为基础构建社区旅游特色,挖掘美食、非遗、民俗、方言等文化符号,构建文化消费场景。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路径,为文化保护传承、文旅创新创造可持续机制,积极引入微业态与“生活企业家”,引入拥有文化调性和粉丝基础的“主理人”品牌。打造社区节日等富有日常生活仪式感的旅游互动形式,根植本土文化基因创造新的时尚文化符号。
丰富社区旅游体验场景。激活社区旅游消费点,扮演好接流、分流的作用,满足市民游客在城市中的“微度假”和“轻疗愈”需求。以“生活+”引领体验场景创新,打造文化长廊、社区书店、小型剧场、非遗传习、美食小店、咖啡馆等业态,建设内容型、场景式社区旅游综合体。以休闲社交场景为牵引,围绕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兴趣主题,定期举办展览、演出、工作坊等主题活动,打造具有独特文化标识和情感链接的旅游现场体验,丰富摄影大赛、集市外摆、夜间经济、街头艺术表演等市民游客共创内容。
强化本地社区居民参与。应考虑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发展社区旅游。重视基层首创经验与多元声音,发挥社区自身的能动性,纳入利益相关者和多样化的专业知识。考虑社区空间承载力,避免“过度旅游”,降低旅游活动对社区造成的负面影响。鼓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自治”范式,针对不同的社区旅游类型,引导社区居民有效参与并获益。构建与人民城市现代化治理相匹配的社区旅游治理机制,做优城市市井烟火,提升主客幸福感。
塑造融合型旅游服务载体。丰富主客共享的服务载体,推动城市旅游服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兼顾社区原住民与年轻群体新生活方式需求,关注国内外游客的社区旅游体验行为规律,完善社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倡导人文关怀价值导向,通过细则的弹性设计为社区旅游的创新实践预留空间,如为街头艺人划定表演区域、提供潮汐式管理的社区消费空间。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城市社区旅游管理手段创新。
注重示范试点和联动发展。加快推动都市社区旅游示范试点,从“家门口的好去处”中遴选多业态融合、中外游客共享、体验消费兼具的点位,打造先行示范。加强与周边景区和商业的串点成线,将有生活、有趣味的社区旅游场景纳入入境旅游线路。提炼城市更新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旅游发展工作办法、工作路径,提高社区旅游传播声量,鼓励社区发布“玩乐”指南,招募社区旅游体验官,引导社交媒体、网络达人鲜活讲述上海社区文化、社区旅游故事。
阅读原文
作者丨冯学钢 金川(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