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光明网林拓:从“消费性”向 “生产性”开放转变

2012年07月20日

提要:“在古代,没有一座城市,甚至罗马,在规模壮丽各方面,能比得上亚历山大。”(菲利普•李•拉尔夫《全球文明史》)这座埃及第二大城市、工业和贸易中心以及最大的海港,千百年来,几经沉浮。上世纪70年代,埃及实施经济开放政策,亚历山大成为埃及首批四个特别经济区之一,但却由于产业重构、污染加剧、贫富分化等而难以发展。80年代末,通过调整城市战略,逐步取得成功,并获得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和平奖”在内多项大奖,更于2003年加入联合国“城市发展战略”。如今,亚历山大担负着埃及80%的进出口货物量和40%的工业产值,堪称经济命脉,城市复兴的经验具有启示意义。
 
从“消费性”向 “生产性”开放的深刻转变
 
开放初期,亚历山大着力引进外资,而国外投资者主要看中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大量兴建豪华商店、度假酒店和游乐设施,城市运转高度依赖外资与进口,呈现出“消费性开放”的发展偏向。与此同时,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导致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增强工农业生产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变“消费性开放”为“生产性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其他不少城市的做法不同,亚历山大的战略转型是从贫民区开始的。亚历山大空间形态很独特,主要产业和人口集中在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2公里的狭长区域,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集聚于临水地带的三十多个居民区。这样的产业布局难以满足就业需求,仅31%的人口有效就业。因此,贫民区更新成为牵动全局的首要关键,主要通过相辅相成的设施改造与增加就业两方面推进:在设施改造方面,新建与修复项目吸纳大量居民,贫困人口得以融入城市发展进程;在增加就业方面,设立专项基金和小额贷款支持创业,尤其为妇女和年轻人就业提供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支持。
与此同时,制度层面的变革也逐步展开。首先,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改革贸易和金融市场,减少贸易壁垒,简化工业投资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务,确保72小时内完成各种手续,缩减投资者申请注册时间和费用;其次,通过政策、税收调节等方式,引导投资进入交通与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尤其针对城市大量纺织、炼油、化肥等高耗能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加大水污染治理等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公私合作模式(PPP),增强私立部门在经济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的参与度,这不仅促进了政府更好地管理本地资产,而且为城市发展带来大量的智力、舆论、资金与技术支撑,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该模式在奥特湖周边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埃尔-阿姆罗伊贫困区改造项目中的应用,已成为成功典范,在埃及全国范围进一步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亚历山大政府着力保障了战略实施的连续性。亚历山大发展总局专门负责发展新战略的实施和后续进程,并适时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升级。在战略实施阶段,还根据情况对具体计划和土地使用规划进行及时调整,不断适应发展变化。
 
核心项目带动,再现“地中海明珠”魅力
 
如果说,亚历山大曾是世界科学与文化的中心之一,那么,亚历山大图书馆则是中心的中心。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也是古代希腊学术文化中心以及古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的汇集地和交流场所,被誉为古代西方科学与东方文化的结合部,亚历山大也因此成为了仅次于罗马的文化中心,馆中收藏的大量著作成为现代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文学、地理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遗憾的是,公元3世纪时,图书馆与亚历山大古城一同遭战火焚毁。
在推进战略转型过程中,城市管理者日益明确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而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正是文化影响力的宝贵源泉。20世纪末,借助亚历山大图书馆重建项目以及一系列相关举措,成功提升了亚历山大,乃至整个埃及的国际形象与文化影响。
首先,立足打造文明传承与文化交流的国际性中心。通过大量合作与造势活动,吸引全球关注,不仅成为埃及重点项目,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科研和建筑项目,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财政援助,吸引数十个国家的600多家建筑设计机构参与竞标。其次,带动城市滨海中心区整体崛起。图书馆所在区域原本为城市贫困区,以图书馆建设为契机,对附近地区进行改造升级,兴建文化景观体系,改善海滨区和海滨大道周边城市环境,提升中心区文化形象。最后,推动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展。例如,加入联合国出版物藏馆,成为地中海地区文化、世界水资源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的研究中心,举办大量国际活动;又如,以图书馆为中心形成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每年吸引人数超过百万。亚历山大图书馆重建取得的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十年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
 
港区更新与城市发展活力的重塑
 
“你不仅以美丽的港口,庞大的舰队垄断着地中海船运,外海的水域也都在你掌握之中……实际上整个世界的贸易都是你的。”亚历山大因港而兴,忒奥克里托斯的诗歌可窥一斑,千百年来亚历山大的命运与海港一同经历兴衰沉浮。
然后,长期以来,亚历山大港区以炼油、化工、纺织制造等工业为主,随着发展战略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转向,矛盾日趋突显。近年来,亚历山大以海堤为界,将港口分为职能不同的东西两区,打造全新的港区格局。
西港区将建成为城市深水港和工业港,一方面,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修建连接港口地区和新开发区的高速公路和交通设施,引导工业企业向西港口集聚,同时,通过提高投资化工、石油等产业的优惠门槛,促使资金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加强污染治理,通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工厂设备改造升级等举措,使污水处理能力提高近三倍,大幅降低污染。
东港区将打造为滨海港城和旅游港,主要突出三方面建设:一是最大限度整合港口和城区资源,借助中心区经济辐射,通过有轨电车、悬浮码头、水上出租车等提高了港口与城市各部分的连通性;二是规划的绿色环保框架,引导了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三是与历史城区有机衔接,传承城市文脉,推动老城区与港口的协同再生。
 
光明网    日期:2012年6月12日   作者:林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