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全局目标凝聚了各族人民、各界人士对“更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这些理解和追求常常并不重合,但未必非此即彼,可以并且应该实现求同存异,乃至辩证综合
■ 我们今天理解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已经与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设想有很大不同。正是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党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等目标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纲领。讲话不仅阐述各个目标,而且强调每一个目标的全局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7月23日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启发我们要从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全局出发,做好当前阶段各个领域的具体工作。
我们所有工作的最大 “全局”,是 “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奋斗目标。在中国发展的当今阶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全局目标,尤其重要。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经过努力取得了瞩目成就,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但离高质量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不小距离,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不自省。强调要从全局眼光出发做好各项工作,就是要克服时下不少人思想中或多或少存在的无端悲观或盲目乐观的错误倾向。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凝聚了各族人民各界人士对 “更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这些理解和追求常常并不重合,但未必非此即彼,而可以并且应该实现求同存异,乃至辩证综合。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其出发点应该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全局目标。
要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全局目标,必须 “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实际上,我们今天理解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已经与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设想有很大不同。仅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例,根据邓小平当时的 “三步走”设想 (人均GDP在上世纪80年代翻一番,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 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4000美元。而我国2010年人均GDP就已经超过4000美元,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从字面上看提前三四十年就实现了。但我们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他是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发展水平上谈论经济发展的目标的;另一方面,他除了谈论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之外,也谈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目标。正是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党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等目标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纲领,并且不断丰富对这些目标之内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理解。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不仅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个目标,而且强调每一个目标的全局意义。关于经济建设,提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且意味着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的任务,即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等,其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关于政治建设,重申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这项工作涉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全体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关于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两项工作的全局意义,可以从胡锦涛同志的以下论述中清晰地看到: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当然,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文化繁荣、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不仅是根本目的,而且是重要手段,因此也多了一重关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意义,认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提出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如此高度来理解生态文明,在我们党历史上是首创性的。一个大党的执政纲领以如此全面的方式承担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在当代世界恐怕也绝无仅有。
不仅做好各个领域的工作,而且做好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工作,都要从全局的眼光出发。比方说,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都有着密切关系。 “更好的教育”是 “更好的生活”的内在要求,高校有义务为人民提供更好的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显然不只是一项民生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当今阶段,高校有责任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培养合格公民,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崛起夯实人文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和推广相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集体培养有担当有本领的后备力量。
(作者系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解放日报》 日期:2012年8月23日 版次:11 作者:童世骏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08/23/node_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