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请给他们更宽容环境更中肯评价

2012年09月20日

对话嘉宾:

华红琴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沈奕斐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可以被描述,很难去定义

 

记者:大家都在说“90后”如何如何,好像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了。想请教两位,站在专业角度,你们怎样去定义“90后”,或者如何去描述“90后”这代人呢?

华红琴:对我来说,这是件犯难的事情,或许可以这样表达:“90后”是更关注自我,更加遵从自己内心意志的一代人。他们内心有自己的尺度,而并非简单接受外界的传统束缚,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这样就可以解释“90后”身上很多矛盾的现象,比如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他们有些冷漠,但是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他们又表现出一种很强烈的爱国热情,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这其实是他们遵从自己内心尺度来行事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这代人会有这些变化,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就和以前不一样——之前大家住里弄和大院,小朋友们上学在一个学校,放学后一起玩;现在都住在单元楼里,邻里交流不多,孩子又择校,一个小区的孩子不一定在一起上学;再加上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了一个普遍的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生活也由之前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向仅由父母与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转变,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也少了。这一代孩子总体来说就是缺少玩伴,内心也就比较独立。

沈奕斐:我个人觉得,从60、70年代生人的角度看,“80后”、“90后”可能会形成一个个不同的代系。但在“90后”内部,他们自己可能认为年纪相差两三岁,思维方式就会存在很大差异。一个在西部出生的“90后”与一个在东部出生的“90后”,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所以,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也必须考虑各种维度,比如“90后出生,生活在上海的一代人”,要把他们的教育、阶层和城乡等与身份相关的因素都考虑进去。

 

 

代系间偶见异议属平常

 

记者:我们注意到,伴随着“90后”的有不少贬义词,让人不由联想到当年“80后”也有类似遭遇。上一代有时会“看不惯”下一代,这个现象该怎么理解?

华红琴: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没有什么是生来就会的,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延迟偿付”,就是说年轻人虽然在生理上成熟了,但是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方面可以适当予以延缓,这算是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保护,但是现在青年人的成长越来越“延后”了。我们知道,“青少年”的概念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之前仅仅是分“成人”和“儿童”。到现代社会,有了这样一个人群,他们暂时不需要工作,而是在学校里学习。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很多人的“青少年”时期不断延长,过去比如60、70年代生人可能选择不读大学,成年后就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了,可现在的孩子读书要读20多年,本科读完了还要接着读硕士和博士,甚至工作之后还住在家里,不能彻底独立。很多成见的产生,跟独立延后有关,但是我们要相信,随着慢慢地成长独立,“90后”也会成熟起来,这一点我很乐观。应该给他们更多的信任。

沈奕斐:代系之间互相产生一种不认同其实非常正常。其实不止是代系之间,现在可能“90后”对“95后”都会有些微词,大学里高年级的同学对低年级同学也会有意见,这些其实是因为大家有不同的逻辑和行为模式,而人们对与自己不同的东西认可度会比较低。

逻辑和行为模式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在还没有微博的时候,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会用博客之类,是一个长文的模式,可现在有微博了,两者的思维模式就不一样。

我在大学里与学生接触还有一个很直观的感觉,就是现在房价的变化对大学生交往模式影响非常大。像对我们70年代生的人来说,家庭环境好坏在恋爱中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只要认真工作,毕业几年后就能自己买得起房子了。可现在的房价太高了,靠自己的力量毕业五年后能买房就不现实,但那个时候你又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因此个人的家庭条件就成了恋爱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有人批评“80后”、“90后”很现实很功利,我认为这种批评是有失偏颇的,他们所面对的困境是“70后”没有遇到的,有着自己的无奈和理由。因此,我们不能用上一代人的价值观,来简单衡量下一代人。

 

“90后”现象并非中国“特产”

 

记者:关于“90后”的种种热议,是不是我国特有的呢?为什么突然间大家把目光都聚焦到他们身上了?

华红琴:很多问题我们可以比照国外来看,就发现这些都不是中国“特产”,也广泛出现在英国、德国等这类发达国家,可谓全球化趋势所致。比如,“啃老族”在英国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而在我们国家,上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本身非常深刻,社会生活变迁巨大,物质极大丰富,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性格上必然会有一些变化,心理代系变化也会很明显,问题就一下子聚焦起来。我们很可能夸大了“90后”身上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沈奕斐:有些现象是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比如“宅”,它其实伴随着全球新科技发展而出现。之前,你“宅”在家里是无法生活的,可现在科技给了你这种便利,网上可以炒股、可以购物、可以叫餐,宅在家里也可以过得很好。

美国的现代化进程走了几百年,我们只走了几十年,城市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就在这二十年间,社会变化通过什么体现出来?当然是通过人的变化。所以,年轻一代人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也非常正常。无论是对中国的发展还是对年轻人的变化,都应该给予更宽容的环境和更中肯的评价。

 

《解放日报》    日期:2012年9月20日    版次:4    作者:彭德倩 实习生 王一琦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09/20/content_886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