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2期,12000字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达到11379.22万人,10年来,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736.26万 人,增长率为6.92%。与此同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持续快速增加。以上海为例,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7.6万人,增长率为165.4%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对城市原有的民族结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城市适应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突出问题不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而是适应城市速度过慢的问题。
本文涉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是指在城市居住或停留半年以上的无本市户籍的外省市少数民族人口( 包括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及其子女群体,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等,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人口)与本地城市居民相互配合、相互适应并彼此认可的过程。
本文在选取指标时将国内移民城市适应指标的构建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性相结合,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探索其城市适应的结构维度。具体指标为月收入、工作满意度、社区居住意愿、民族工作居留意愿、偏见与歧视行为、住房状况、社保状况、人际交往居住证办理、交流语言、身份认同。
本研究调查是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城市范围内的所有区、县进行的。共获得有效问卷4509份,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效问卷2971份,本市户籍人口有效问卷1538份。
调查结果显示: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程度已达到中等以上水平。采用经济适应社会接纳文化认同心理归属四个维度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按100分为标准分进行转换。得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度为58.1分( 标准差:15.3 ) ,经 济 适 应 度 为54.7分( 标 准 差:31.04 ) ,文 化 认 同 度 为75.0分( 标 准 差:14.10) ,社会接纳度为63.80分( 标准差: 26.23) ,心理归属度为32.4分( 标准差:19.76) 这说明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度较高( 即 相对上海市民而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水平过“半”)。
上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外来少数民族来沪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行业,而上海作为中国的财富和经济中心,有着相对公平的制度环境、较大的发展空间、较多的经济机会,因此在上海获取的劳动报酬远远大于流出地。第二,上海文化本身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第三,上海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能及时合理的解决少数民族的问题,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各维度差异性较大。从城市适应的四个维度考察,以文化认同维度最高,心理归属维度最低。分析表明,文化认同维度其总体得分已达到75分,而心理归属维度其总体得分只有32.4分 两个维度相差42.6分,相差比较大,充分表现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各维度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从各个维度的内部变差来考察,经济适应度内部差异最大,文化认同度内部差异最小。虽然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和流出地相比有很大提高,但其现有工资水平和上海较高的消费水平与其强烈的经济欲望构成巨大的反差。样本统计表明,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呈现两头重的局面,中等收入者人数较少,因此经济适应度内部差异很大。同时,样本统计表明,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并且上海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使外来少数民族可能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并能很好地适应上海的生活,因此,文化认同内部差异较小。
3、来沪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城市适应程度显著高于来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回族、朝鲜族、土家族、壮族及蒙古族等来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其内部同质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较多,虽然这种同质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容易找到鼓励和帮助,这种以友缘业缘为基础的弱关系网络的获得成为其融入本地城市社会的基础,但这种交往也可能阻碍与本地居民交往,进而阻碍其适应本地社会 。
社会认同的内卷化理论认为: 当某一群体得不到外界群体认可,而群内认同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会导致群内关系频密化和复杂化,长期以往,这个群体与外界群体的隔阂不断扩大。 来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受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本地居民的社会认同,而转向本民族内部寻求社会认同,导致其城市适应具有内卷化的趋势。
样本调查显示,来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其与本地人之间的交流很少,朋友圈子基本上局限于本民族,以亲戚朋友老乡等为主要交往对象。而来沪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内部关系网络较弱,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在上海扎根,交往的对象大部分是上海本地人,这种异质性关系的增加,也就意味资源和机会相对增加,有利于其进一步适应城市社会,因此,其城市适应度较高。
4、在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中,民族因素已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制度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影响最为显著。民族因素中只有民族类型和本地交流语言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产生显著影响,而制度因素中包括是否办理居住证、是否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就业是否受到歧视等对城市适应度都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特别是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和办理居住证的相关度最高。
统计结果也表明: 办理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和居住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度大大高于未办理者。这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如果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就会大大影响他们的社会接纳度和心理归属度,进而影响他们的城市适应度; 反过来说,制度方面的权益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
另外,在就业方面,由于来沪少数民族由于文化程度整体水平偏低,缺乏工作技能,文化认可的分歧等原因,不少就业机构对少数民族外来人员存在歧视现象,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这就导致外来少数民族的经济适应度相对较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冯小双 任晓霞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2年08期(第140-141页) 作者:高向东 余运江 黄祖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