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战期间内迁赤水河畔办学,大夏大学于1946年树立了一块迁校碑。大夏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在华东师大建校61周年之际,华东师大在闵行校区文脉廊重新树立了迁校碑,昨天,为重树迁校碑举行了揭幕仪式。
抗战时期被迫迁址赤水
1937年,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全面抗战开始,烽火燃至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时为沪上著名私立大学的大夏大学被迫内迁。
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大学再次被迫迁至贵州赤水,在当地名士与教育界同仁的热情赞助下,大夏大学以文昌庙大庙作为本部,以省立赤水中学等当地中学部分校舍作为教室、宿舍、图书馆及其他配套设施,在短短一个月内便开始正式上课。
华东师大副校长任友群介绍,大夏大学在赤水上课以后,虽然地处偏僻,但却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因而读书风气比较浓厚,所有课业观摩,课外研究,都有很大进步。仅学生自己主办的墙报,就多达二十几种,内容丰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准备迁返上海,为纪念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抗争史,特由文学院陈湛铨教授撰写《迁校纪念碑》一文,并举行了盛大校庆纪念活动和迁校纪念碑揭幕仪式。
商报记者了解到,此前,华东师大档案馆、学工部门组织师生到赤水实地考察,经探访原石碑已无存,现在重立在华东师范大闵行校区文脉廊的迁校碑是根据历史档案重镌的石碑。
文化科学播撒红色故里
据悉,大夏大学迁到赤水后,不仅促进了赤水教育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大夏学子更是将农业科技、社会民族等各方面的知识传播到了原本落后的穷乡僻壤。
采访中,年过九旬的梁文星老先生回忆,当时赤水很封建,年轻男女在街上从没有并肩一起走过,更不用说拉手,“大夏大学来了以后,社会上封建的风气有所扭转。另外,在大夏大学没来以前,赤水没有吃客饭的,大夏大学来了以后,馆子里吃客饭、吃盖浇饭,大家都觉得稀奇。”
另一方面,当时的赤水并没有出版报纸,报刊分别由重庆、贵阳邮局传递到达,需一周以上才能看到,消息极为闭塞。考虑到这一窘境,大夏大学自置收音机收听广播,并刊出每日一大张的《大夏快讯》壁报张贴校内外各地,罗斯福总统逝世、欧战胜利等特大消息,快讯社均出临时号外。
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告诉商报记者,除了传播文化以外,在抗战胜利准备迁回上海之际,大夏大学还将诸多实验设施以及教学设备等留给了赤水当地。
实践团重访遗址得以保留
据介绍,重立的迁校碑碑身正面镌刻1946年的原文,背面则镌刻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永祥所写的《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以骈文形式回忆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颠沛及迁校碑诞生的缘由,并表达了重镌迁校碑以“得温前史,益知创业之难;缅想先贤,弥烈兴邦之志”。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华东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考察中,实践团队发现,大夏大学校本部遗址——文昌宫大庙由于岁月更迭,加之此地的文化价值一度被人们忽略,其上已拉起了“危房”的标示,作为老城区拆迁改造的一部分,文昌宫大庙更是面临着拆除的命运。
据此,考察团队与赤水市相关部门进行了协商,在意识到其历史文物价值之后,赤水市相关部门已着手重新规划,并有意将此地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大夏大学遗址也因此得以保留。
在昨天的揭幕仪式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华东师大与大夏大学是一脉相承的,大学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重立迁校碑就是要梳理学校文脉,不忘历史,以先贤之言行教诲当今学子。“重镌迁校纪念碑既承载着大学的光荣历史,也承载着学校所有开拓者的精神。”
《上海商报》 日期:2012年10月17日 版次:21版 作者:季张颖 王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