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座两米多高,由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于1946年为纪念抗战期间内迂赤水河畔办学而树立的迁校碑,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园内樱桃河畔的文脉廊重新镌立。重立的迁校碑身正面镌刻1946年所建的原碑上的原文,背面则镌刻由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刘永翔所写的《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部分沪上大夏大学老校友出席活动。
挽救险遭拆迁的遗址
今年7月,华东师大2012赴黔科技兴农暑期实践团队一行16人前往贵州赤水,来到了大夏大学的旧址文晶宫大庙。此次实践活动的领队、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林在勇告诉记者,当他们一行来到赤水学校旧址时,得知当地因为市政建设要将旧庙拆迁。于是他们赶紧与当地政协、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等共同协商,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觅得大夏大学在黔时期的一批资料和文物。目前,赤水市开始重新规划文昌宫拆建,将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计划修复原址,设历史陈列馆。
在大夏大学遗址,师生们发现了1946年学校22周年校庆时所造迁校纪念碑的地址。但由于岁月更迭,加之此地的文化价值一度被人们忽略,经探访原石碑已无存。为梳理学校文脉,并以先贤之言行教诲当今学子,华东师范大学遂启动了重镌迁校碑事宜。反面的碑文《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以骈文形式回忆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颠沛及迁校碑诞生的缘由,并表达了重镌迁校碑的意义——“得温前史,益知创业之难;缅想先贤,弥烈与邦之志。”
镌刻历史 传承精神
据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朱小怡介绍,1924年成立的沪上著名私立大学——大夏大学在战争年代曾历经“西南三迁”。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大夏大学被迫内迁。最初,与同为私立大学的复旦大学合并为联合大学。随着日军不断西犯,复旦再迁重庆北碚,大夏则迁至贵州赤水。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大夏师生才回迁。
战争年代,大夏师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向当地民众宣讲科学和民族精神,推动当地经济和文明发展。据悉,此次暑期实践团还在吃水得知,当年大夏大学回迁时,将大量整修完好的课桌椅、仪器设备都留给了当地。
《上海科技报》 日期:2012年10月25日 版次:B1 作者: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