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来,广东、山西、浙江多地幼儿园教师虐童视频和照片先后在网上曝光。昨天,网上又曝出一起虐童事件,广东东莞一小学生被老师用棍子打伤上唇。
虐童事件频发令“低幼儿童如何远离暴力”成为焦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近日表示,虐童罪入刑条件已成熟。
同时有专家从心理学角度指出,教师仅有一本有形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内心还要有一本无形“证书”,即对儿童生命的尊重与爱。同时,教育部门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把关要严。
教师要有两本证书
虐童的照片和视频不断挑战人们的心理承受底限。昨天又有新闻称,近日在东莞一所小学,男孩“小天”因为把橡皮擦扔到了地上,被老师拿木棍打手打嘴唇,小天妈妈将他送到医院后,上唇缝了多针。
虐童事件屡屡发生后,舆论指向幼师资质。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刘惠玲介绍,至去年底,浙江幼儿教师人数10万人,有教师资格证的约6万,40%没有资格证。以事发的蓝孔雀幼儿园为例,16名专职教师中,包括园长本人仅3人有证。当地还存在普通民办幼儿园低价无序竞争的乱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周念丽认为:“教师资格证书,只是一个外在的指标,不能认为只要有证书就万事大吉了。如果教师在内心深处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虐童事件还会发生。”她认为,教师要有两本证书——一本是有形证书;一本是无形证书,即对幼儿生命的尊重与爱。
她还认为,现在一些幼儿教师对职业并不热爱,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谋生手段,因此一旦在生活和工作中受了委屈,就容易发泄到孩子身上。
要立法还要有追责
我国刑法没有“虐童罪”这一罪名,在过去的类似案件中,司法机关经常用行政处罚来代替刑罚。比如10月发生在山西太原的幼师虐童事件中,扇孩子数十个耳光的女教师被处以15天行政拘留。
法律界人士呼吁,我国刑法应当尽快增设独立的虐待儿童罪罪名,放宽虐待儿童的入罪标准,将没有造成死伤但是性质恶劣的虐童行为入刑。
有评论指出,光立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构建完善的虐童追责体系。
在美国,虐童追责规则行之有效,当一名警察看到儿童被单独留在轿车内会立马警惕起来;当一名老师看到学生身上有瘀伤会询问并报警。但构建完善的虐童追责体系,美国付出了昂贵的成本,每件虐童案,都需要一一裁量,没有万能的标准可供套用,将孩子带离受虐家庭的后续安置花费也不菲。根据2012年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的数据估算,照顾一个受虐待儿童政府需要花费21万美元。所以,即使新设虐童罪,如果没有完备的追责体系,没有众所周知的行为规则为支撑,法律将会陷入立法容易执行难的尴尬局面中。
教师需做心理体检
从“硬”的方面入手,应严惩虐童教师;从“软”的方面考虑,应在教师心理健康上严格把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教授徐光兴认为,首先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不仅要审查其是否有教师资格证书,也要看候选人心理是否健康,要有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给教师做心理体检,不合格者就不能当教师。”徐光兴说。不仅要关注年轻教师心理健康,一些年长教师工作了很长时间,会产生倦怠,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或丧失,更要注意。
此外,要定期为教师安排心理培训,特别是幼儿园老师。最好每学期一次,可以在学期开始或结束时。徐光兴说,学期结束后,教师非常疲劳倦怠,应利用寒暑假做心理疏导和培训,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
他还指出,不应因出现了一些虐童事件便妖魔化教师,这样不利于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的关系。
【焦点关注】 童年经历影响一生
华师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教授徐光兴指出,孩子在幼儿园受虐后,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会产生对学校的恐惧;第二,长大后会厌学;第三是今后对人际关系不适应,容易自我封闭。
华师大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周念丽说,一个人的童年生活经历对一生烙印最深,一个5岁的男孩如被狗咬过,长大后依然怕狗。童年生活经历还可能决定孩子的人格,一是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二是会报复。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遭受虐待,要及时送到专业的心理干预机构治疗。通过心理辅导,有可能将孩子的扭曲心理调整过来。周念丽建议家长要多拥抱多抚慰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安慰和信任。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一个心理宣泄的出口。
徐光兴指出,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时,如像和大人一样仅靠“讲”来干预是不行的,还要通过活动的方式,即“游戏疗法”,用绘画、沙盘、唱歌等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调整心理。
【焦点链接】 孩子心理受伤需要父母陪伴
上海心灵花园首席心理咨询师季龙妹透露,近期她连续接触了两个幼儿在幼儿园受到老师暴力对待的相似案例,以下是其中一例。
3岁的女孩妞妞(化名)在上海一家公立幼儿园上学,一向喜欢幼儿园,10月初她却不愿去幼儿园了,每到上学的时间就哭闹个不停。孩子的父母多次盘问,也问不出原因。父母心急时,打她逼她去幼儿园,她也不肯去。僵持大半个月后,父母只好到上海心灵花园求助。
起初,父母要求和孩子一起接受心理辅导,但妞妞始终不说话。季龙妹建议父母先回避。屋里只剩下两个人之后,季龙妹拿出巧克力糖,将妞妞抱在膝上,温言软语地哄了两个小时,并说“我一定为你保密,连爸爸妈妈都不告诉”。妞妞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两人开始有了一些交流,季龙妹这才慢慢地从她的只言片语里摸清了原委。
原来,妞妞在幼儿园被老师打了。问她老师打了哪里,妞妞表达不出,只是一直说“痛”。她还说自己被关在厕所里,她努力想开门却打不开。问她老师打她的原因,妞妞也说不出。
季龙妹认为,父母在女儿不肯上幼儿园后表现出的急切举动,更加剧了妞妞的逆反和厌学心理。她建议先不要让孩子去上学。但孩子妈妈说,自己要工作,家里没人带孩子。季龙妹又建议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后,不要马上离开,先陪孩子玩半个小时,等她情绪稳定后再走。但父母都以工作忙为由拒绝了。
季龙妹说,这时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以工作忙等原因为由不愿在孩子最关键的时期陪在他们身边是不对的。
《新民晚报》 日期:2012年11月1日 版次:A5 作者:姜燕 王文佳
链接:http://pdf.news365.com.cn/xmpdf/20121101/XM121101A10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