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杜德斌:破解创新密码

2012年11月21日


    本月初,1400多位海内外学者专家相聚上海2012浦江创新论坛,围绕“产业变革与创新生态”这一主题,探讨创新趋势、展望发展前景。如今,论坛虽已结束,但与会专家的许多精妙观点仍值得回味,有些或可作为国家和上海发展的前瞻之策加以吸纳。故本刊特作摘选,希望这些智者的声音能再次得以传播。 ——编者
    创新不是随意出现在任何地方,而是最常源于集中了投资者、主要的研究型高校、已有科技公司及众多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工程人员和科学家这些因素的地区。 ——G·帕斯卡·圣扎迦利《创新的根基》
    创新需要一个有利的环境,即一个由商界、金融界、教育者和监督管理人员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共同形成有益于新老企业创新及蓬勃发展的气候。 ——大卫·努德福什《创新的根基》

  创新依赖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各种创新机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与创新服务机构(政府、金融、法律、中介等)和创新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
    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体系、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的集合。
    地理位置是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环境基础
    地理位置或地理区位对创新的作用是通过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作用体现出来的。首先不同地理位置即意味着不同的地理条件,正如G·帕斯卡·圣扎迦利所言:在创新领域,地理位置决定命运。
    硅谷的发展首先是因为它位于旧金山湾区这个特定的地方;硅谷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于这个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必然性就在于这个地方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能够孕育创新的特殊环境和禀赋。
    其次,人才是活跃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就创新而言,人才是最重要原材料——知识创造财富、思想驱动经济;创新依赖于集体智慧:一个有才智、有创造力的人善于发明;一个有认知智慧的集体能够创新(大卫·努德福什)。
    开发包容的文化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沃土
    思想的产生需要人才的集聚和交流。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区域性经济增长建立在“3T”基础之上,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以及包容(Tolerance)。其中技术指数即创新指数(人均申请专利数)和高科技指数(高科技相关产业的规模和集中度);人才指数即拥有学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包容性是指同性恋指数、波西米亚指数和人口混杂指数。同性恋指数即通过统计同性恋人口来作为一项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依据;波西米亚指数是统计地区内从事艺术创作的相对人口;人口混杂指数是统计一个地区内外来人口的相对比重。
    要素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合作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强调了在把创新带向市场的过程中诸多努力之间的联系。这些努力包括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内部及外部跨机构的合作。它们也包括商业投资的“天使”、州政府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和金融市场。创新生态系统本身规模各异、构成繁杂、对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美国的硅谷代表着当今最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它的成功来源于许多技术和其他创新之间的互动交融。
    美国伯克利大学信息系统学院院长、《区域优势》一书作者萨克森尼安将硅谷的创新生态系统描述为一种网络系统,即一种由各种大大小小的专业性企业形成的网络,这些企业之间既激烈竞争,又彼此合作,并与地方机构(如大学)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关系。丰富的社会、技术和生产关系培育了硅谷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和集体学习的氛围,这种关系对企业的成功,如企业本身的活动一样重要。
    萨克森尼安认为,硅谷的创新生态系统如同热带雨林,是一种复杂的、分散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各种植物种群、群落和动物区系,种类成分特别丰富,层次结构十分复杂,共生、附生、寄生现象多样。
    集群是强化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根本途径
    集群有自我强化效应;一旦占据优势,不会轻易消失。
    英国地理学家彼德·霍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大城市的兴起过程,把它们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部分归结于最先建立主导地位和人才的流入。
    投资者把创新者所在的位置看得与他们的技术和履历同等重要。一位高超的新型微处理器设计师,如果坚持住在俄国,很可能筹措不到资金,但如果迁到硅谷,他的收银机很快就会作响。

  地理位置对创新作用并非一成不变
    尽管地理位置是重要的创新优势,但有利的地理条件并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绝对保证。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当代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之一的彼得·霍尔曾这样发问:“为什么某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突然变得极富创造力,格外具有革新精神?为什么这种精神在兴盛数年以后,通常最多10年或20年就像当初兴起那样迅速消失?”
    一个城市或地区丧失技术优势的原因,或许只有在回顾历史时才能看清。底特律汽车业主宰地位的衰退,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的技术、经济和商业决策,甚至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理解。
    芬兰的赫尔辛基崛起为世界移动电话技术中心,可能是近年来最戏剧性的例子。诺基亚一家公司的成功便把芬兰推到这一领域的前沿,让北欧,特别是附近的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变成了重要的移动技术集群。
    诺基亚是小国成大业的典型案例。它的成功激发了其他众多小国和边缘化城市希望找到自己的诺基亚梦想。然而,政府从零开始打造中心是困难的,要取代另一地区的代价可能更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世界有数十个城市尝试打造自己的硅谷。其结果大多变成了工业招揽,即吸引技术公司将工厂或研发机构建在某一地区。
    这种努力能够逐渐形成创新集群。例如,岛国新加坡起初是小型电脑存储装置的低成本制造地,现已在这一领域领先全球。
    另一个岛国爱尔兰,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它相对于欧洲其他地区较低的人工成本,虽然吸引到大批电子产品制造商,却仍未能带来创新。
    肯尼亚是另一个梦想成真的例子。世界上被称作M-PESA的最具革新意义的资金移动技术诞生在肯尼亚内罗毕。M-PESA的成功在部分程度上促使内罗毕现在成为一批移动电信创新者的聚集地。谷歌、微软和诺基亚都在这个城市雇有研究人员,附近也在出现一批手机和互联网的应用编程公司。
    内罗毕尚不能与班加罗尔或上海并驾齐驱,但是,即使非洲也能出现创新的事实突显一个重大转折,由于知识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落后地区追上甚至跃过传统领先地区的能力无疑在增强。

  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既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又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者和培育者。
    1,选“地方”
    人有天赋,地有禀赋。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易变,自然地理环境难以改变。地理位置虽不可移动,但地理位置对创新的作用会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进步发生改变。以上例子表明,地理位置虽然仍有重要意义,但重要性显然已经不及以往。
    2,定方向
    每个地方都有适合不同产业发展的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是政府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任务。
    法国是重要的航空、火车技术、医药和核电中心。德国的汽车技术已经领先世界100年。印度的班加罗尔是新软件中心。韩国在从手机到自动根据衣物多少采用最低水量的洗衣机的各种“智能”电子设备设计领域名列前茅。巴西工程师擅长设计通勤飞机。以色列则是电脑网络安全领域的领先者。俄国的太空发射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3,造环境
    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形成于高热多雨的气候和酸性的土壤环境,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则形成于温暖和半干旱的气候和碱性土壤环境。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会孕育不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政府的职责在于根据不同产业的成长特征营造适合的创新环境。
    4,培养人才
    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惟一原材料。政府可以通过为有效的教育投入资源,并确保让移民政策有助于创新。除了通过教育来提高员工队伍的质量外,放松移民政策的限制能够加强员工队伍。技术熟练的移民可以促使一个国家形成更好的创新环境。
    各国招贤纳士的高招包括:放宽移民政策;挽留优秀留学生;承认双重国籍;设立国家“猎头”公司等。
    5,提高回报
    公司必须能够从它们进行的创业努力中获得回报,否则,它们就会或者停止投资,或者转移到其他更能赢利的州或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保护专利、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以及通过减免税措施、技术培训和制定政策降低与财经政策、监管和能源相关的结构性开支,帮助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研发税收优惠是降低创新成本最常用的方法。目前,按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20个最发达经济体中,有19个有研发税收优惠项目。研究表明,研发税收优惠项目与国家经济绩效之间呈显著的正比关系。不过,减税的绝对数额并不是那么重要。
    6,培育集群
    通过在具体产业内聚集或建立制造商集群,政府可以帮助推动创新。这一做法对较小的国家和大国内的某个地方尤其有效。但是这种做法并非没有风险。经济的集中,无论其在一段时期内多么成功,基于有限几个产业带来的成果最终会有起落沉浮。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政策。
    7,提供方便
    政府能够通过促进研究和资源分享而为创意开发及其商业化的推广提供便利,并且提高效率。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教育机构结成伙伴关系,将非常有益于扩大运作和取得更大的成果。政府需要了解企业的需要以及如何为它们提供帮助——并且仔细听取它们的回答。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文汇报》    日期:2012年11月21日    版次:12    作者:杜德斌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11/21/content_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