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以民为本与民同心 回应民众期盼

2012年11月21日

以民为本与民同心 回应民众期盼 ——话剧《红旗渠》研讨交流会部分专家发言摘要

  河南省话剧院创作的话剧《红旗渠》最近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后,引起了各方热烈的反响。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文汇报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戏剧家协会承办,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协办的“话剧《红旗渠》研讨交流会”日前在沪举行。与会艺术家、评论家高度评价话剧《红旗渠》的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同时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围绕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如何回应人民期盼,体现和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等出席研讨会并讲话。这里刊登的是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  ——编者

  

“红旗渠精神”的艺术再现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恢宏的场面,动人的形象,悲壮辉煌的伟大历程,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话剧《红旗渠》围绕着当年太行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典型事件而展开情节,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历史岁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剧中有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涌动其间,正因为这一精神,当年的太行人民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和人为的误解,都能挺得住、不动摇,“重新安排林县山河”,最终让“愚公”式的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这涌动其间的精神就是被人们赞颂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有着极为深厚和深刻的内涵,观话剧《红旗渠》,我强烈地感受到的至少有三层:顺乎民意、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在我看来,“顺乎民意”和“艰苦奋斗”是修渠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勇于担当”则是让神话变成现实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勇于担当”就没有当年的红旗渠。该剧深刻地揭示了以杨贵为代表的一群共产党人的“勇于担当”精神,领导着太行百姓,战天斗地,艰苦卓绝,不怕误解,不回避矛盾,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让神话变成了现实。这正是该剧最为独到、最为深刻、也最有价值之所在。

  该剧以一种散点式的结构展开剧情,以两条情节线贯穿全剧。一条线是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顺乎民意,带领百姓修建红旗渠。剧中再现了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卓绝、惊天动地的伟大历程,林县的百姓自拆祠堂、自带粮食、自带工具,直至献上自己的生命,神话终于变成了现实,剧场观众也无不为现代愚公精神所感动、所落泪。而另一条线,是杨贵与黄副县长、与省委调查组的误解和冲突,是领导修渠者内部的一条线。的确,当我们今天用心灵与良知擦掉历史的积尘之时,去感受那个充溢着浓郁政治色彩的特别的年代的人和事,我们就会发现,红旗渠这一令世界惊叹的巨大工程,固然是人民用生命同大自然搏斗的一次壮举,更是以杨贵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结果。正是这条情节线,让我们明白了神话何以能够变成现实,杨贵们的“勇于担当”精神同样是那样的惊天地、泣鬼神!

  在该剧中,杨贵的舞台形象是丰厚的、深刻的,也是引人深思的:既有创业历程的艰难和坚强,更有心路历程的坚忍和无奈。他与黄县长政见和性格的差异,调查组对他的误解和调查,正是本剧独有的创造性呈现,也是本剧最为可贵的地方。写英雄,不回避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误解,包括与自己并肩工作的战友黄继昌副县长;写壮举,也不遮掩当年修渠带有一定的盲目和冲动,不遮掩动用储备粮食的权宜和违规。确实,人要是没有一点精神,尤其是在物质条件很差的那个年代,是做不成大事的。

  

回应期盼 赢得共鸣

  郦国义(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红旗渠》的成功值得思索、值得借鉴,它触动了历史与现实相连的那根共振的“神经”,拨动了观众的心弦,赢得了共鸣。

  该剧艺术地展现了五十多年前共产党的一个县委班子以民为本、与民同心,积极回应民众期盼的执政风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林县领导班子的执政目标。林县大地缺水千年,林县百姓世世代代盼水。县委班子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不靠神仙皇帝,不凭文件批示,率领民众劈山筑渠,引漳入林,解决了关于民众生存的根本问题。如何回应人民的新期盼,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课题,舞台上展现的一个县委班子的执政业绩,让人们看到了榜样,看到了希望。怎么能令观众不为之触动、为之精神一振呢!

  该剧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基层干部形象——杨贵。杨贵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观众:他敢作敢为,敢于负责,一切以民生为重,而不计较个人的为官得失;他不无急躁冲动的性格弱点,却心胸坦荡,能听取批评、修正错失;他最可贵的是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心怀民众的人文情怀……。杨贵是该剧的编、导、演以共同的智慧和努力,为当今戏剧舞台塑造的一个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完美无缺的“三突出”、“高大全”形象。他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性,是为官者的一面明镜。在杨贵面前,那些积极奋进的执政为民者将受到鼓舞和激励;那些奉承钻营、蝇营苟活者将受到唾弃;而那些违法乱纪、贪官污吏将受到鞭挞!这是该剧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剧杨林曾介绍说,他写《红旗渠》是完成他父亲这一代林县老知识分子未竟的心愿。他又说,“我把这个戏当作心中的神话来写。”这“神话”实际上就是当年口口相传而至今依然留存在人民心目中的红旗渠故事、红旗渠精神。而这心中的“神话”,又寄托了人们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期盼。话剧《红旗渠》以当今的时代精神成功演绎了五十多年前修筑红旗渠的历史故事。正如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言:史学家写已经发生的事,史剧家写可能发生的事。

  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群众产生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红旗渠》的成功印证了这一哲理。《红旗渠》就是从人民的伟大中获得了艺术的伟大,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精品力作的期盼!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毛时安(文艺评论家)

  话剧《红旗渠》的演出,像一阵精神飓风荡涤着我们心灵的污泥浊水、冲击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舞台上,带领群众开渠的县委书记杨贵和林县几万开山凿渠的农民,以他们“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凌云壮志,以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雄气概,以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理想主义情怀,让我们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它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但它是一部大气磅礴、精神昂扬的作品。

  《红旗渠》演出中观众的几十次发自内心的掌声,激起我们对艺术的反思。今天,在一个所谓“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真正迫切需要的是什么。除了歌舞升平,除了娱乐逗笑,我们的艺术要不要精神,要不要理想,要不要英雄,要不要讴歌为了大多数人民幸福去奉献和牺牲有名有姓无名无姓的英雄。当我们满足于“三俗”的票房飘红,津津乐道于娱乐至死带来的高效益的时候,《红旗渠》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不少创作媚俗和媚雅的病态。《红旗渠》面对着从太行山穿山而来的一千五百公里、给林县人民带来世代梦寐以求的滚滚渠水,面对一段共和国艰难曲折的岁月,艺术家们敢于碰硬知难而进。他们怀着一种庄严而坦诚的历史态度和充满人文主义的情怀,直面当时的国家遭遇到的艰难、饥饿和牺牲,同时提取出战胜严峻困难的精神力量,把不惜牺牲造渠的人民和为了百性不惜身家性命敢于担当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镌刻上了巍巍太行的岩石上,为他们树起了一座将长久激动着我们的艺术丰碑。

  艺术作品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愉悦,但我们更期待有回应我们时代重大精神诉求的文艺作品。话剧《红旗渠》告诉我们,文艺作品对时代重大精神诉求的回应必须是高度艺术的。必须努力实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实现现实的再现和浪漫的表现的统一,实现宏大史诗叙事和精细人性刻画的统一,实现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的统一。始终把真实而艺术的人的塑造,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把所有的艺术手段聚焦到人的身上。《红旗渠》的感人之处,就是留下了当代基层干部杨贵、小女孩吱吱、金锤等四兄弟、继红妈……这些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人物。《红旗渠》精彩,有力量,经得起推敲,会撞击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一个看不见的修渠工程

  罗怀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

  河南省话剧院的《红旗渠》仿佛横空出世,令人猝不及防,但是看完演出的确有点惊讶,可以说这是河南省话剧院完全自主创作演出的能够代表一个时期话剧水平的佳作。尤其在今年,主旋律戏剧创作比较集中,但是艺术上有个性有高度的作品并不很多,《红旗渠》可谓凤毛麟角。

  我赞成这部作品的文学视角。只有在今天,我们才能对那一段历史进行一种提纯式的表达,忽略掉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和历史表面真实,直接揭示贯通历史与当下的内在精神。这样的一种精神,可以超越具体事件、具体人物,甚至超越红旗渠工程本身而升华为一种中华民族求生存谋发展的普遍原动力,它比红旗渠工程的实用意义更宏大,更久远。

  剧本所表现的,不仅是这个题材或类似题材以往所关注的人和自然的抗争与人定胜天的勇气,更挖掘了人和自己,人和自己的情感、习惯、观念、意志的抗衡,这是又一个看不见的修渠工程,更加感人动人。剧中的杨贵和杨贵们,要突破执政党在当时的一些局限、一些规矩,突破一般老百姓在当时所习惯的传统道德,这是面对自我的战争,是使不上力气的战争,是很难打赢的战争。今天看来,话剧《红旗渠》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是因为作者把自己放进去了,也把我们带进去了,把我们的情感和观念都带进到了那个具体的历史现场,使我们每一个观赏者同时也成为了见证者、判断者和参与者,有了一份感同身受的心情。因此,作品便平添了一份感人省世的力量。

  杨林虽然第一次写话剧,但还是延续了他戏曲创作的风格。他的话剧《红旗渠》与他的豫剧《常香玉》一样,有一种诗性的气质一脉贯通,包括他写京剧演员风雨历程的剧本《霸王别姬》,都有一种对人性的体悟和人文的关怀。因此,我一听说杨林写《红旗渠》,就很有信心。杨林的创作,不会甘心按照简单的所谓历史真实去写,他总是会拉开一些与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炼出一种超越具体表征的诗性来。这诗性,就是精神,就是神采,就是意蕴。所以说,《红旗渠》演出的成功,首先是文学创作的原创精神和现代意识。

  

主流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马博敏(上海文教结合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剧协副主席)

  首先我对编剧非常敬佩,我觉得这个编剧有气魄,有情感,有智慧。编剧会抓题材,不仅会抓题材,而且把戏中这一群人写活了,演员们演活了,因此大获成功。第二点,这部作品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这样的作品好像以往观众不太爱看,因为思想性较强,但是可看性不够。但是这部作品让人爱看,让人感动,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赞扬,而且也得到了观众的青睐。剧场里面的热烈反应足以证明这一点。第三点,我觉得这部戏成功地采用了大型史诗剧的架构和风格。不讲情节的来龙去脉,而是用气势宏大的奋斗精神贯穿始终,把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串联起来、托举出来,在气势中见人见情,因此更为深刻、更有感染力,这一点我觉得太巧妙了。史诗想必是与一般的戏剧的情节不太一样,它是诗意和浪漫的,但是它当中又有很多很具体的故事,从中看到了人物、看到了情怀。

  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准确、艺术地传达主流价值观,《红旗渠》的成功经验会给上海推动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创作带来新的启迪。

  

回肠荡气 振奋激昂

  刘文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

  话剧《红旗渠》给人一种回肠荡气、振奋激昂的感觉,是近年来舞台上难得的一台好戏。记得今年3月在郑州看完演出后,我们当场就拍板决定邀请这台话剧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台话剧是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三性统一的一个优秀剧目。

  第一,主题好。这台戏的核心就是四个字“为民、奋斗”。这台戏不仅有历史意义,鼓舞了当时的一代人,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共产党怎么更好地执政为民。尽管时代变了,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红旗渠》的精神仍然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第二,剧本好。此剧采用散文式的结构,截取了在修渠过程中的感人情节,艺术地展现了不同阶层的各类人物的形象。全剧不回避矛盾,戏剧矛盾冲突激烈,层层推进,可看性十分强。全剧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第三,台词好。语言朴实,内涵深刻,非常富于艺术感染力,听了之后十分酣畅、过瘾。第四,表演好。演员的表演有时充满激情,有时委婉柔情。风格质朴,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我们期待更多现实主义佳作参加艺术节。上海不仅要成为国外经典作品的码头,也要成为中国原创新作展示的源头。

  

丰碑的意象

  杨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话剧《红旗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大写意话剧的舞台艺术效果呈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情节剧,写意话剧要求将编导所要表达的感觉印象,通过舞台表演传递出来,感染观众,让观众也进入到一种话剧场景所需要的艺术氛围之中去。在这一方面,《红旗渠》的演出团队很好地贯彻了编导的艺术理念。演出一开场便是县委常委会议。在现场观摩这一出戏,很多人会感觉到这不是在表演什么会议场景,而是编导希望大家记住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决定。所以,舞美设计和灯光效果是朝着丰碑的意象在努力。一个个县委常委被舞台灯光塑造成一座座纪念碑,编导要人们记住这些人的名字。而全剧最后,当演员们念着为建设红旗渠牺牲的烈士名字时,是通过声音和灯光效果,在观众的面前树立起历史的丰碑。所以,从话剧表演艺术角度,我赞赏《红旗渠》的艺术探索,这是一种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话剧艺术。像快板书形式的穿插,舞台人物服装带有国画墨色搓皱笔法的装饰,以及中国戏剧角色功能的借用、吸收等,都很好地传递着现代话剧的表演效果,尤其是中国戏剧元素的表演功能被放大、强化,让观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像欣赏中国传统戏剧那样,沉浸其中,击掌叹息。这些尝试应该在我们当今的话剧创作中引起关注。

  

民族精神史诗的立体观照

  戴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河南省话剧院的大型史诗话剧《红旗渠》确实是一出非常难得的黄钟大吕式的好戏。

  在舞台上表现这个题材,我觉得难度确实是非常高,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对那个时代的看法。但是看了这个戏,看了导演的阐述,还有编剧的文章,包括演员的体会,特别是看了这个戏以后,我感觉每一个时代都存在能够穿越古今、穿越时空的美。而且这种美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在那个时代尽管有许许多多的我们现在看来是比较幼稚的,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精神状态上,是有许许多多值得珍视的,也是值得坚持的可贵的东西,是我们应该把它挖掘出来,整理出来,也是更多的中国人应该记住的。所以我很赞同导演李利宏的发言,他说红旗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他说今天我们回首当年红旗渠人的质朴、清贫、纯粹和豪迈,是对民族精神史诗的一次立体观照。

  这个话说得非常好,确实这种精神我觉得今天的时代好像太缺失了。河南的戏剧家经过多年的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让红旗渠精神理直气壮、非常鲜活地高扬在舞台上,我觉得是表现了我们艺术家的良知和高度的对历史的自觉。今天确实是一个呼唤大作,呼唤理想,呼唤崇高的一个时代。而这些精神又是非常的少,所以这一出戏的成功,我觉得将在我们话剧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在艺术上,我觉得话剧《红旗渠》也有许多新的探索。戏的一开场就是开会的场景,我觉得这是最难表现的。这个戏里面,有好几次开会。但是开会的场景都表现得十分生动,并且巧妙而有力地推进了剧情的发展。我记得话剧《陈毅市长》开场也是陈毅市长在丹阳市召开大会,其长篇开场白十分精彩。这个戏里的有个开会的场景,是讨论红旗渠是不是要上马,吴广林演的县委书记杨贵一大段慷慨激昂的台词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可以说是先声夺人,这也是导演的一个非常大胆的创造。

  

顶天立地 大气磅礴

  宗福先(剧作家)

  《红旗渠》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佳作。这个从剧本,舞台,到灯光,到美术,包括表演,有一点点像以前的《万水千山》。演员都是大着嗓门吼,但是这个吼不是光靠嗓门,靠的是一个气场,大气磅礴,所以我觉得它顶天立地。另外一方面,它是踏踏实实地踏在民生这个根本上,这才是它真正有力量的地方。一个顶天,一个立地。

  另外它还有两点,一是悲,二是壮,悲和壮融合得非常好。所谓悲我想就是一种忧患,所谓壮就是一种理想主义,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又是脚踏实地的,才使得红旗渠留了下来,才使得话剧《红旗渠》如此感人震撼。

  我想说一说立足民生的问题。演出时剧场里的掌声非常热烈,我发现剧场里有很多年轻人。照说这一类的题材现在很多年轻人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坐在那里,他们被感动了,为什么?我觉得就是立足于民生的这个根本。红旗渠它本身就是立足于民生这个根本。表达了民意,牵动了民心,凡是这类戏,都是能够打动人的。

  话剧《红旗渠》是一部成功的戏,我个人觉得它是当前戏剧舞台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一部不可多得的主旋律作品。关于主旋律这个话题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主旋律的定义也不同,怎么去要求它,是不是准确我觉得也很难说,大家可以商榷。作为我们搞文艺的人,我们须明白大概的概念涵盖的是什么内容。主旋律作品有很多特点,但是其中有一条我觉得是不能离开的,它必须像话剧《红旗渠》一样立足于民生这个根本,表达民生,牵动民意。非如此它不能成为优秀的主旋律作品。

  

精神所能抵达的高度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话剧《红旗渠》所揭示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对自然的胜利,更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顽强、坚持对委靡、偷惰的胜利。它尽显了人的精神可以抵达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一味任从主体,盲目蛮干,而是说它最大程度地放大了人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它对理想的执着,以及把自己放在这种执着中去体会生命意义的崇高。

  这种崇高能超越时间打动观众,再一次证明,不仅物质匮乏时代,就是物质相对丰裕的今天,精神都依然是支撑人实现理想的强大力量。毋庸讳言,眼下人们通常更看重物质,认同在这方面考虑周全是一种务实,而一味放大精神,似乎多少有些违心。但看看周遭的世界,一边是全球分工日益精细,技术壁垒日益固化,一边是市场经济时代,个人诉求的凸显和利益冲突的纷起,处在产业链末端和转型期的中国要发展,显然仍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话剧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告诉人,所谓精神不是指人必须用意志压抑住本能,而是说它可以激发人自强不息的创造激情,从而既不相信宿命,又不屈从环境,在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时候,仍能以顽强和坚持去挑战极限,创造奇迹。这决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红色图腾”,而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史的真实片段。故它能给已远离激情燃烧岁月的人们以心灵震撼。

  

立足脚下那一块土地

  郭宇(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

  《红旗渠》这个戏本身所体现的精神特别好,有现实针对性。党的干部应该为民生而谋利,敢想敢闯敢干,这种精神今天更应该提倡。

  《红旗渠》之所以能够成为河南话剧团的一部力作,首先在于创作人员将创作根子扎在现实生活之中。只有生活在河南,生活在林县,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排出这样的戏。不是说你去体验一下生活就一定能体验出来什么感受。尽管生活也是可以体验的,但关键是扎下去,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河南的同仁们能搞这个戏,这是他们的优势,艺术创作尽管有很多理论、很多创作方法,但是我觉得还是要立足于脚下的那一块土地,你是这一块土地的人,你要去发掘、去研究你这一块土地的人的思想,历史,文化。

  河南文艺话剧界的同行以前也做过很多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个作品特别能够引起这么好的共鸣,我觉得还是扎根本土。最有地方特色的,最有个性特色的,可能就是最有共性的东西。这一点,可能也给我们的文艺创作带来一些启发。我们上海如何去创造提升我们自己本土的,包括反映当前火热生活的文艺作品?我看还是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到我们的生活里头去研究、去挖掘。

  

大写意和工笔的完美结合

  陈达明(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剧作家)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看《红旗渠》的感受的话,我不想用感动,而想用震撼或者说是振奋。为什么?说句老实话,我们看过不少眼泪在眼眶里面打转的戏,但是能够如此给我震撼的戏还不多。震撼当然首先来自于内容,它勾起了我一段回忆。当年的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曾经有过一个纪录片,就是《红旗渠》,虽然是黑白的,但当年林县人民的那种豪迈的、改天换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舞台上呈现的,我觉得比那个纪录片更感性、更鲜活,我觉得这是我们艺术的功劳,我们戏剧的功劳。

  另外的震撼,其实是我们这群河南的艺术家们在艺术上所做的追求。我觉得这出戏的成功除了内容本身,我们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这种追求我觉得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我觉得最大的一点是他们寻找到了一种非常适合于表达这种精神,表现这个特定题材的一种叙述方式,一种舞台呈现的方式。

  这个戏虽然是一个主旋律的戏,但是大家爱看。文本也好,导演的呈现、包括我们的表演也好,寻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风格样式。这种风格样式按我的理解就是一种非常具有气派的大写意和那种精雕细琢工笔描绘很好的结合。如果套用一句老话的话,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有机的结合。

 

    《文汇报》    日期:2012年11月21日    版次:11    作者:杨扬等

    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wybj/201211/t20121121_79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