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长江日报》:成为全国高校首吃“螃蟹”的校长

2012年11月27日

    傅红春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他是武大经济系七七级学生,1981年,作为学生会干部,他与被亲切地称作“刘道”的校长隔着圆桌讨论“学分制”。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校长,学分制这么好,您能用一句生动而又形象的话说出学分制好在哪里吗?”刘道玉答:“学分制好就好在,让腿子长的跑得快,让肚皮大的吃得饱!”

    傅红春不完全赞同:“学分制的好处是,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和社会需求,合理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我们感受到的是浓重的计划体制氛围,招进来多少人是规定好的,什么时候学什么课程也是规定好的,全国都一样。我们当然不希望成为一个模子压出来的产品。”傅红春告诉本报记者。1981年8月,刘道玉走马上任武汉大学校长,要在武大全面推广学分制,得到绝大多数学生支持。

    傅红春当时不知道,推行“学分制”,全国高校没有人敢吃这个螃蟹。

    学分制在官方文件上出现是1978年,在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专家和国务院负责人提出“试行学分制”。之后,教育部正式提出“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试行学分制”。

    当时,在教育部高教司工作,之后参与了武汉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娄延常记得,当时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进行改革,“没有高校有条件,没有高校干,只有道玉同志敢”。当时,反对者认为这个所谓的学分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东西,即便改造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刘道玉从教育部回到武汉大学工作时,48岁,他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他在压力之下,推行酝酿已久的学分制,使武大成为学分制改革的先锋。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出台,实施学分制才有了明确的地位。

    进行学分制试点的武汉大学所确立的课程模块,之后成为大多数中国普通高校实行学分制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如今,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从学分制“破冰”到近年来“按学分收费”,时光走过30余年,教育改革的步伐没有停歇。现在实行的双学位制、贷款制、自由转专业制,也都是刘道玉当年教改的产物。

    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已是大势所趋。百年育人,中国如何培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还需要更多‘刘道’式人物的勇气和见识”,傅红春说。

 

    《长江日报》    日期:2012年11月27日    版次:3    作者:李佳

    链接: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11/25/content_5090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