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26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同与会者分享了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指出,国际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和配置,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最显著的时代特点之一。他同时坦言,我国的办学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完全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考量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是否与国际接轨,其次才是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程度如何。
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关注到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个新趋势:一是区域教育整合开始在国际化教育的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是大学国际组织的异军突起;三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革新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提出,在中国,推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国际化与信息化的视角进行整体性的前瞻思考。学校应立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放眼世界,将信息化整体性纳入学校实践的行动之中,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注入新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85期 日期:2012年11月28日 作者:胡言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