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信息时报》:用俄国档案解读中国史

2013年03月04日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1956~1957年的中国》 沈志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1
 
历史学者沈志华的最新力作《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日前出版。这是他依据大量档案材料记述、回顾19561957年中国政治、思想走向的历史著作。沈志华对该书所用资料的来源和使用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他对档案使用的自述让人看到这样一本严谨的历史著作是如何写成的。
作为历史研究的成果,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本书所使用的文献和史料。
第一,广泛引用已出版的档案文献。
从目前中国的档案管理制度看,一般学者是无法进入中央档案馆的。因此,也就很难通过查阅和疏理高层档案文件,特别是各种会议记录,了解中共的决策过程。不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其他一些中央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大量文献及年谱、大事记等史料集,其来源主要是中央档案馆。这是研究共和国历史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料。笔者在引用这些文献时注意到以下几点:(1)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文献中,注释特别重要,其中使用了大量档案资料,极有价值。有的文献本身只有几个字,注释却长达几页;(2)不少文献在发表前进行过修改,在编辑时又做了删节,有的有说明,有的没有说明,稍不小心就可能误入歧途。因此,笔者尽量找到原始文件进行比较;(3)在引用重要文献时,需要对比不同时期出版的不同版本,因其中不仅注释,甚至正文都可能有差别;(4)笔者能够看到的中共文献并不完全,需要时必须靠其他史料补充之。
第二,尽量挖掘地方档案馆的有用资料。
过去,学者对中国的档案开放政策多有抱怨,感到难以进行历史研究。目前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例如,有外交部档案馆引领,部委一级的档案正在考虑解密。特别是近几年,各省市档案馆均已开放,原则上可以任研究者查阅。地方档案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生活各方各面、各行各业,虽缺乏中央决策的内容,但是从中央与地方、高层与基层互动的角度观察,对于决策的结果及执行情况,却有十分详细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各级党政机构贯彻中央决策的方式和办法,社会基层对国家各项政策方针的反应,不同群体在历次运动中的表现,在这里是应有尽有。只要研究者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就能够观察到整个社会乃至每个细胞的动向。
第三,大量转引过去公开的和内部的报刊资料。
转引当年报刊杂志资料的重要作用无需赘言,笔者在疏理史料时就是逐日对照《人民日报》,从而解决了大量问题。这里主要谈一个极有史料价值的内部刊物——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编辑发行的《内部参考》。这个刊物当年是仅供中共高级干部阅读的,其中报道的国内外重要新闻,一般都是公开报纸甚至《参考消息》上都不予刊载的。除了对国外情况的报道外,《内部参考》还大量刊登了国内各地区的民情,既有各级党政军和社会团体的工作情况,也有社会各阶层的情绪和反应。尤其是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前,这个刊物提供的信息不仅数量极大,而且内容真实,是了解社会基层活动的绝佳材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所幸《内部参考》现在已经成为公开史料,在海外一些图书馆或资料室都有收藏,并可以大量复印。
第四,谨慎使用回忆录和口述史料。
目前中国出版的大量回忆录以及作者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是当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在历史研究中,需要研究者本人找到对历史的感觉,而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场景、气氛和当事人的感受,却往往无法见诸于档案文献的白纸黑字。所以,这种感觉在呆板的档案文献中是很难找到的,这就需要依赖当事人的叙述进行弥补。但是,回忆和口述史料也有一个重大缺陷,很可能因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或受到个人情感和立场的干扰,当事人所述情况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有些人写回忆录,有条件核对档案记载,又具平常心态,这比较让人放心。但也有很多人是单凭自己的记忆或好恶,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引用时特别谨慎,办法就是尽量与相关的文献史料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五,充分利用俄国解密的档案文件。
近年来俄国档案解密和利用的情况已为众所周知,其重要性对于研究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历史尤其值得注意。这不仅在于中国此期的发展与前苏联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受前苏联影响甚大,而且在于中国档案资料的缺憾往往可以从俄国档案中得到弥补。且不说斯大林在世时,中苏两党会谈时,不许中方当场做记录,就是后来有了记录,中国目前公布的也是极少数。例如,在笔者收集的俄国档案中,有关1949~1952年刘少奇的谈话记录和电报共17件,而目前中国出版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4卷本只收入了2~3件。再有,对比中苏双方的记录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大量使用俄国档案研究中国史,或许也可以看作笔者在史料引用方面的特点之一。
(该文为《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一书序言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
沈志华
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朝鲜战争揭秘》、《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苏联专家在中国》。 
《信息时报》 日期:201333 版次:A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