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社会科学报》:公平正义不应当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2013年02月24日
上海市委宣传部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核心价值体系)于日前举行了“科学发展与公平正义”论坛。与会专家围绕着如何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八点要求中的“公平正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如何在现实层面抓住改革突破口,注重公平正义,展开了深入研讨。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公平正义
与会专家认为,公平正义具有一种多层次性,我们不能取单一思维的向度。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结构的四个范畴:公平正义作为经济关系的范畴,主要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原则,决定一定的主体应当享有什么样的经济利益。在利益分配上要不要讲公平正义,实际上是有争论的。西方经济学有种观点认为,经济领域应当价值中立化。这种观点在我们国内是有影响的,是造成我们分配产生很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上面的原因。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指一种人际相处的平等地位和行为准则,防止个人利益的追求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侵害。这方面主要针对原子式的个人,针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丛林法则。公平正义作为政治范畴,是指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政府的主张,当然也是执政党的主张,体现着公正合理的配置权利与义务,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公平正义作为伦理范畴,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以达到义与利的统一,以提供评价善与恶、是与非的标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十八大报告既然把公平正义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就不应当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应当在经济、社会、政治、伦理四个方面加以具体化、现实化、人本化、实践化。落实公平正义不仅仅要经济利益的导向,而且需要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
以收入分配促进公平正义
与会专家从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单位内部等四个视角考察了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提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宏观上存在着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和劳动所得税收过高的问题;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存在着特权腐败的现象。
     与会专家还提出,就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而言,一个地方的经济质量高不高,最简单的衡量就是它的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高不高,即是增长带来的福利是否高,而按照2010年的数据,中国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就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而言,过去中国的高增长是要素投入型,也是以扭曲价格为代价的,扭曲价格很基本的一点便是资本得到太多,存在着资本越来越吃香,劳动越来越卑微的现象。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是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打破扭曲的利益格局。要把扭曲的增长慢慢转换到一种公平的增长,把扭曲的要素价格改变过来,以公平的改革推进可持续的增长。与会专家提出,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收入分配方案需要在初次分配里兼顾公平正义,打破现有的劳动与资本的格局。
从物态建设大跃进转向民生事业
有专家提出,目前,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和摩天大楼等物态建设大跃进的成就,与国际比较中的民生指标滞后,反映出经济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这就是物态建设超越了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民生事业的滞后——落后于经济增长和国家财政实力水平。
    物态建设的超前和民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公平正义的科学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摩天大楼等物态建设大跃进,它在投资推动的作用下促进了经济和GDP的高速增长,为人民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展示了亮丽光彩的城市形象,在一定发展阶段具有“存在即合理”的必然性,但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不相契合。正义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发展,公平正义的科学发展应该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体现以人为本的民生事业放在优先地位。因此,后续的科学发展应该从物态建设大跃进转向民生事业的大发展。科学发展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现阶段尤其需要平衡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协商、沟通、对话达成社会公正
专家提出,一谈到社会分化,社会管理部门就会有一种潜意识的压力,似乎分化就是有矛盾,就会引起冲突和社会不稳定。事实并非如此。“分化”实际上就是社会差别。由于社会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人群之间有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任何社会都会出现的结构常态。尤其是在生产力发达、分工越来越细密的现代社会里,社会差别更是在所难免。当然,分化与差异不是无边界的,特别是当社会差距的形成有不合理因素,或者差距达到某种不能接受的程度时,就会引发结构性的不稳定,这就是“社会不平等”。可以这样说,真正造成社会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不是社会分化,而是社会不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分层化是一种可以计量的客观存在,而社会不平等则是对分化差异程度合理性的一种主观判断和社会认同。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甚至不同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分化与差异的容忍度。比如,统计表明,香港居民反映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比内地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高,这表明香港居民的收入差距要大于内地,但是香港居民对收入不平等的感觉却没有内地城市那么强烈。总体而言,一个社会给个体发展的机会越是平等,公众对差异就越能表示认同,这个社会对差异的容忍度也就会越大。
    与会专家提出,当一个社会的不同群体都认为社会差异程度超出了“恰如其分”的程度,社会“分化”就变成了社会“不平等”,就需要借助社会政策来予以治理。由于现代社会分化以后资源不同、利益不同、需求不同,各群体会有不同的要求来制订这个公平标准,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定义没有一劳永逸的标准,真正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须臾离不开公民社会,公平正义应该是民众在与政府权利、各个利益群体之间沟通、对话、交流、协商过程中逐步确立和达成。
《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3年1月31日 版次:03 作者:虞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