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王家卫电影的人,在观看《一代宗师》时,一定不会缺少那种心领神会的时刻。那精致的黑金色调,那雨雪纷飞如落花的天气,那堂皇迷离的镜头,那一句是一句的台词,那追忆前尘的男声画外音……“你懂的”,这就是王家卫。准备了九年,拍了三年,档期一改再改,旧日戏台上的重要角色,就是这种千呼万唤的做派。
然而,就像宣传上说的,小报记者披露的,王家卫为这部电影做了很多改变,破了自己很多“戒”。值得一说的,也许有两点。第一是编剧。第一次,王家卫的电影,编剧不再由他一个人包办,而是假手于人,并且一下子就请了俩,一文一武,各有分工。第二是演员。赵本山师徒的加入,构成《一代宗师》吸人眼球的一大亮点。
这两点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鲜明的大陆性。一向被认为不考虑商业,不计较票房的香港文艺片大导演王家卫,如今也打起了大陆牌,真是让人不胜唏嘘。莫非,这就是老话说的“形势比人强”?
退一步想,导演也是人,再怎么有名的导演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在商言商,什么牌好打打什么牌,实在没什么可说的。真正的问题是,从商业上讲,王家卫这样做究竟是得还是失?
先说编剧。王家卫找来合作的都是什么人?徐皓峰的名字绝对比邹静之还要让人感到陌生。至于邹静之,只迷文艺片的文青或许不知,其人在圈内赫赫有名,据说被尊为“中国第一编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热门电视剧就出自他的手笔。话说王家卫为什么要找上邹静之?按邹先生自己的说法,那是因为,王家卫想在这部戏里“用语言营造民国氛围”,而王家卫是典型的南人(生在上海,长在香港),很多北方话他不会说。邹静之虽然生在江西,却是长在北京,看他写的那些电视剧,就知道他的京味儿有多地道。
仍然按邹先生自己的说法,在一起合作编剧的四年间,王家卫经常追着他要词,不论白天黑夜,一个电话过来,就是“静之,给我一句话”。言之凿凿,不由你不信。
用语言营造民国氛围,真真让人好生向往。结果,不能不说,神马民国,都是浮云。且不说赵本山的金句“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也不提小沈阳萌死你不偿命的“我想我娘了”、“你这眼神真像我爹”,即便专挑梁朝伟、章子怡、王庆祥一众人等的台词来听,有哪一句有民国味?不要说观众都不懂什么是民国,鲁迅、朱自清、叶圣陶的文章,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中国人,哪一个不是打小就在语文书上念得很熟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心里有过你”,“人活在世上,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只有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民国人是这么说话吗?民国时代的日记、讲稿多的是,学起来应该不难吧,不是四年时间都在磨剧本吗?看这部电影时,据说王家卫影迷的一个乐趣是辨别哪句是王家卫自己写的。尘归尘,土归土。是王家卫的,就不是邹静之的,反之亦然。这里给读者出一道题,猜猜“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有多无趣啊”这句话究竟是出自王还是出自邹?我赌邹,赢一赔十。哈,开个玩笑。
再说演员。本山大叔、小沈阳的喜感,恐怕观众是个人,都能看得出。玩文艺范玩出这样的桥段,绝对是奇葩。难道这年头都流行组合吗?像《泰囧》里说的那样。王家班+赵家班,这是多么令人百感交集而无语的组合啊。事后,大叔向记者吐槽,说他演完之后还不知道他演谁。这已不是一个“喜”字可以了得。
有舆论说,王家卫找上赵本山,主要是仰仗本山大叔在东北的广泛人脉。坊间早有传言:“过了山海关,就找赵本山。”张晋与章子怡在火车边的一场终极对决,是影片的华彩段落之一,王家卫本人对此也非常满意,这场戏据说就是在东北的一个火车站拍的,赵本山在背后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也许我们只能从王家卫拍完这场戏后对赵本山连声说的“谢谢大哥”中猜测。
往好的方面说,为了赢得大陆票房,王家卫从编剧到演员,大打大陆牌,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票房已有差不多三亿元了,早就破了王家卫电影的纪录。往坏的方面说,为了票房,多少牺牲了个人风格,对一个像王家卫这样凭个人风格起家的导演来说,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吧。
也许,邹静之也好,赵本山也好,都不过是王家卫的一枚棋子,《一代宗师》从大的方面来说,仍是一部典型的王氏作品。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王家卫不仅坚持了自我,还赚了票房,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让我们祝福王家卫吧。
《坛经》有言:“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后来人们用“法华转”指自我为外物所牵,“转法华”指自作主宰。不知道,在王家卫借重大陆力量拍《一代宗师》这件事上,究竟是“法华转”还是“转法华”?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无疑:当它已经成为商机,“中国崛起”就真的不是一个传说。同胞们,朋友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东方早报》 日期:2013年2月21日 版次:A23 作者:方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