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香港文汇报》:多元外交兴华 妙对风云起伏

2013年03月27日
环境资源等问题往往涉及到国家利益,如果处理不当,难免引起争端。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各国都很重视环境外交。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经贸体系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重视环境外交。事实上,中国的环境外交已有40多年历史,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究竟各个阶段取得何种进展?当前面临哪些挑战?又有何去向?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文汇─华东师大通识合作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历经60余年的淬砺,为国家培养大批学界、政界与商界精英,并确立在全国政治学学科中的领先地位。香港《文汇报》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合作推出通识专栏,从多角度探究中国各方面的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与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为本港通识科高中生提供最实用的「现代中国」单元学习材料。
 
概念链接:何谓环境外交?
环境外交(Environmental Diplomacy,又称绿色外交)在由日本首先提出,基本内涵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和人员的官方行为,运用谈判、交涉等外交方式,处理和调整环境领域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寻求加强国际间环境合作的方式、国际环境立法谈判、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处理国际环境纠纷和冲突等。随着国际间环境外交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又被赋予另一层含义,即利用环境保护问题达成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他战略意图。
 
从不重视到频亮相国际舞台
中国的环境外交发展主要可分为三大阶段:
 
融入:19721988 主力搞经济 实质进展小
中国的环境外交始于1972年。当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世界首次全球范围的环境外交活动,中国派代表团参与,反映中国是最早参与国际环境外交的国家之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但因该草案由已发展国家起草,其中许多内容忽视并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尽管在中国的力争下,修改部分条款,但并无从根本上扭转已发展国家在国际环境问题上把握主导权的局面。
 
通过参与斯德哥尔摩会议,中国开始了解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对自身不足有所认识。尽管中国在国际环境领域参与多项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也取得一定进展;但因受国内政治因素、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慢等影响,环境外交并未取得实质进展。1979年的改革开放令中国开始与国际经济接轨,环境外交才开始真正起步。但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环境问题还未得到重视,导致环境外交的水平、范围还仅停留在起步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1.主动发起的环境外交活动不多;
2.主导环境外交的主要有国务院环保局,部门级别低,外交部参与较少;
3.没有形成常规的管理运行机制,相关部门间缺乏统一协调和规划。
 
过渡成长:19891998 主动邀合作成领域大国
1989年,中国首次明确提出要开展环境外交。此后三四年内,中国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环境外交的快速发展作出充分准备。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阐述中国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5项原则。此后,中国开始全面积极地参与国际环保事务中。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菲律宾苏比克湾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在北京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环境保护中心,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开展环境保护合作,提供人员培训、研讨、信息交流及联合研究与开发。19976月,该中心成立,成为中国在国际环境外交领域快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同年12月,中国加入《京都协议书》(Kyoto Protocol),确立在国际环境外交领域的大国地位,并开始频亮相国际环保舞台,国际环境外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1999年后 积极主导议题 「牙力」增强
1999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步凸显出来,环境外交也进入政策调整期。为摆脱被动应付的困境,中国颁布《全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工作(19992002)纲要》,这是中国环保领域国际合作的首个指导性档,明确指出中国相关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措施。2002年开始,中国的环境外交进入主动发展期。一方面,中国在「东盟10+1」、「东盟10+3」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框架内主动开展环境外交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主要与周边国家进行,如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这个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不仅以参与者身份出现,还积极主导环保领域相关议题。20076月,国家发改委推出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成为首个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到2012年间,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逐步确立,在国际环境问题的发言权逐渐增强,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环保项目日益增多,环境外交国际影响力不断加深。(基础级)
 
东西互卸责 当和事佬解恩仇
在去年12月结束的多哈气候变化大会上,决议通过开启《京都协议书》第二承诺期。中国是主导这次决议的重要力量,并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有利机会。已发展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能源等环境问题上互相推卸责任,认为造成当前环境危机的主要责任在对方,前者不愿资助后者修复环境,而后者也不愿牺牲既得利益进行治理。归根究底是以各自利益为驱动,没有放眼全球环境的发展。中国在该问题上致力推动东西方的环保交流,不仅自身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展开环保援助,也主动协调东西方的合作。综合而言,中国未来可从以下四大方面落手改革,开启环境外交新篇章: 
1.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会议,主动提出本国环保要求和建议,参与国际立法和公约的签署,并保证履行和维护义务有效推行; 
2.与其他国家进行环境合作时,应努力为国家间实现合作提供条件,在不危害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互谅互让,尊重他国立场、坚守本国底线。此外,积极为国家间的地区合作提供平台,让环保事业「引进来、走出去」; 
3.环保问题需要长期解决,应主导建立国际性环保机构,吸引有相同要求和利益的国家一起建立合作组织,并使之常态化; 
4.环境外交形式的多样化应成为新工作重点:
.可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合作的附加条件;
.主动承担应有责任,如在非洲的能源投资活动以「绿色生产」为主题;
.尝试与文化外交融合,利用驻外大使馆、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节等,向世界展现中国的环保态度和成果。(摘星级)
 
不怕难题多 最惊计仔少
经过40多年发展,中国的环境外交在国际环保合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话语权逐渐加强,并在各类会议和事件发挥积极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环境外交层次日益多样化,内容进一步广泛,并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中国的环境外交实践中可见,环境外交的不断深入开展,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如此,中国环境外交仍有诸多问题,如受到人口、资金、技术、立法、环保意识等因素制约。
 
地方忽视 政令不通
目前,中国的环境外交机构已较健全,但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合作不够重视,对外环保合作项目较少。当前中国的各级环保部门间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管理体制,在国家层面上主要是由环保部国际合作司来操作,但在各省市一级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通的机构,导致政令无法通达,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面对外评被动 响应滞后
多年来,中国在众多环境问题出现时的应答都略显滞后和被动,无论外国政府、外媒或外企都对中国环境现状颇有微言。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2009年访华期间,在提及中国环境问题时指出「不希望中国重犯美国错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前提,同时应为全球环境恶化负责。英国BBC一个名为《中国人来了》的节目更以华企在海外投资时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为主题,指责声音贯穿始终。面对上述诟病,中国也进行相应的响应,但效果并不明显。中国要改变这种被动反应的状况,争取话语权,建立高效应答机制。
随时势推新招 支援环团
环境外交发展至今,已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和合作机制。但是,随着国际环境问题的不断变化、各国情况的转变,环境外交工作的方法也应作出适当调整。中国在环境外交建立初期不是主导者,在该领域的制度建设上并无参与意见,中国需加大参与力度,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手段进行环境外交活动,如加强对国内环保组织的支持、加大与国外环保组织的合作等,影响与塑造国际环境问题的制度建设。(进阶级)
■作者:王琤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生
■顾问:叶淑兰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
 
《香港文汇报》 日期:2013327 版次:A26 作者:吴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