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五四”表彰大会暨“感动师大·青年学子”2012颁奖典礼日前在校内举行。本报“帮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主人公安启龙当选“感动师大人物”。除了本报读者已经熟知的有关其孝顺懂事以及终于在爱心接力下带着父母圆梦上海外,原来,他还一直是一个“山里孩子的守护者”。

可以实现一个心愿时
他将机会“让”给了妈妈
本报在今年1月刊发“帮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系列报道,安启龙就是最忧“子欲养而亲不待”想及时报答母爱,让妈妈走出云贵高原来上海看看他的学校一名学子。日前,在“感动师大·青年学子”颁奖典礼上,这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记者眼前。
安启龙,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10级本科生,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男孩,带着大山的沉静质朴,自强不息用双手撑起自己生活的同时,在关爱家乡儿童成长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坚持。
初二时,看到同龄的孩子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清贫家庭中长大的安启龙也萌发了要走出大山的念头。考上华师大,让他第一次走出了大方县。外面世界的精彩没有让他忘掉妈妈卖了乌黑的麻花辫去为他换一件新衣服,没有让他忘掉爸爸背着150斤的玉米行走一个多小时去换学费的记忆。他勤工俭学,十余种兼职一一尝试过,最终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双脚坚定地站在这片新的天地,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父母撑起家庭的重担。
当得知本报“帮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系列报道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时,他没有考虑自己,而是希望趁长期务农而烙下劳伤病的妈妈还走得了路,可以来自己美丽的大学看一看……
支教山区疏导心理
为更多山里孩子的筑梦
安启龙还有忘不掉的记忆,放不下的牵挂,那就是大山里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睛,向往外界的面庞。他开始利用自己免费师范生的优势和心理专业背景来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些实事,支教家乡、反哺家乡。
去年暑期一次短暂20天支教的背后集结的是8个月辛勤的筹备。在安启龙第一次与支教学校校长见面前,由于山路太难走,乘坐摩托车的他不小心摔下车,满身是泥,他不顾路旁的积水是否干净,直接拿来洗脸,因为想给校长留下好印象,赢得信赖。
支教条件十分艰苦,睡的是教室课桌,吃的是粗茶淡饭,每天只睡四小时,承担了包括基础课程和心理辅导的多门课程。有时上完课,大雨倾盆,山路崎岖,多少次,是安启龙一个一个把孩子们送回家,在孩子心中,他是温柔可靠的大哥哥,在他心中,帮助孩子们快乐平安成长是他最大的愿望。他想让像他一样“山里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山里的父母们大多在外务工,缺少关爱使孩子们多数养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因此,他一直在试图将心理辅导机制长效化。于是他又结合自己师范生教育学等学科背景和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开始进行一系列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从心理咨询到心理诊疗……
他是自己梦想的追梦人,更是山里孩子的筑梦者,希望用知识建筑家乡儿童的梦想与未来。
》校方
用感动人心的力量
倡导“真善美”
华东师大表示,本次“感动师大”通过不同人物身上所反映的精神特质,诠释了青年学子在学校建设“优雅学府”中对“优雅”品质的理解,用平凡人身上感动人心的力量倡导学生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青年报》 日期:2013年5月4日 版次:04 作者:刘昕璐
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3-05/04/content_14627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