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鱼未必比养殖的更“绿色”
● 著名的挪威三文鱼为了保持肉质鲜红,也大量采用饲料添加剂
● 避孕药放到水产动物当中去,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效果
人工养殖的鳝鱼是吃避孕药长大的,激素催熟的草莓可致儿童性早熟,顶花带刺的黄瓜使用避孕药保鲜……获知大量食品安全负面信息后,公众开始产生“现在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心吃?”的惶恐。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生物学系主任杜震宇教授在一场名为《舌尖上的理性》讲座上,为被误解的食品“平反”。
误区一:天然总比人工好
渔民去年在舟山捕到了一条5斤重的大黄鱼,卖了5万元。养殖的大黄鱼每500克约30元至40元,而野生大黄鱼每500克1万元。价格如此悬殊,可见人们对“天然”“野生”的迷恋程度。
然而,作为水生物专家,杜震宇对国内五大城市海域的野生鱼和养殖鱼进行了体内污染物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人们通常持有的食品安全认知存在误区。杜震宇透露,他曾和我国原卫生部食品安全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对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五大城市市面上常见的24种水产品进行检测。第一个检测项目是DDT(一种剧毒农药),结果显示,在养殖鱼类中,大黄鱼体内DDT含量最高达到88uk/kg,而东海沿海野生大黄鱼的含量低值与高值分别为14uk/kg和640uk/kg。两者都低于我国的国家标准1000uk/kg。由此可见,野生鱼未必比养殖的更“绿色”。
杜震宇还谈到,鱼体内残留的PCB(一种有机物),长期慢性暴露会造成很多畸形和癌症现象。检测结果显示,含量最高的挪威进口的鲱鱼和三文鱼,其PCB含量高于中国本土产的养殖鱼类的含量。
杜震宇解释说,在自然界中,不论是营养物还是污染物,均能通过层层的食物链,传递至处于顶端的掠食者,其中不少都是人类消费的食用鱼;而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商品化饲料的普遍食用,反而缩短了污染物在生物长链中不断累积、沉淀的过程。因此,西方人不愿意直接食用野生物种,更相信经过检疫的人工养殖物种。“其实,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家养禽畜。”
误区二:添加剂是有害的
从苏丹红鸭蛋到三聚氰胺奶粉,人们对添加剂产生了恐惧。然而,杜震宇指出,这种恐惧源于大家把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混淆在了一起。我们这几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当中,包括苏丹红、三聚氰胺,它们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这种行为就是投毒。
杜震宇认为,公众不必过于“谈之色变”。身为挪威国家营养与海洋食品研究所的兼职高级研究员杜震宇表示,事实上,著名的挪威三文鱼为了保持肉质鲜红,也大量采用饲料添加剂——斑鳌黄,当然这种色素完全是公认合法的。他认为,鱼可能是人类餐桌上最后的野生动物,随着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加速趋向枯竭,规模化、规范化的人工养殖必然取而代之。
误区三:激素总是可怕的
“我觉得有一个药真是冤枉,就是避孕药,只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它总要被批判。”杜震宇拿顶花带刺黄瓜使用避孕药保鲜来举例,“大家是否知道避孕药多少钱一斤?如果说我们黄瓜用避孕药保鲜,我相信这个黄瓜大家也是吃不起的,光从成本上算显然是不可能的。避孕药是一种动物激素,无法在植物当中起作用。”
“黄鳝吃避孕药长大”的说法流传已久,杜震宇认为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我也做过实验,把避孕药加进黄鳝的饲料,结果一个月后黄鳝便大批死亡,其中高剂量组死亡率达90%,低剂量组死亡率也有50%。也就是说人类避孕药放到水产动物当中去,根本就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反而会带来副作用。”杜震宇说。
《上海科技报》 日期:2013年5月3日 版次:B4 作者:陶婷婷
链接:http://www.duob.cn/cont/820/17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