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教育时报》:沪高校迎毕业礼 校长“最后一课”分享人生感悟

2013年07月04日

近日,沪上各大高校陆续举行毕业典礼。毕业典礼是学生人生的分水岭,它既标志着大学生活告一段落,也意味着人生新一阶段的开始。作为大学教育的“最后一课”。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无疑是最受学生关注的。他们或追忆美好的大学时光,或从现实角度出发,以校长或学长的身份分享人生感悟。守护理想、脚踏实地、奉献社会,都是他们对学生提出的殷切希望。相信多年以后,校长毕业致辞中的某些话、某些词还是会在学生们的脑海中闪现,激励着他们前行,成为美好大学记忆的一部分……

时时寻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20091月,我回到复旦任校长。在座的各位是我迎来的第一批学生,所以我和大家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首先想谈的就是关于理想和现实。我曾公开说过,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非常浪漫的想象力,我认真描绘了心目中所想像的未来复旦的样子。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学子都有理想主义的情怀。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好多人把理想都解释成为虚无,而把仰望星空看成是一种无能。反之,有些人认为投机取巧才是一种智慧。我认为理想主义者并不表明它只是一个空谈主义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那么我相信他只能有一个非常卑微的人生。借这个机会,我再一次强调,希望大家成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你们这一代,比我们这一代接受了更多、更加良好的教育,你们对中华文化和民族有着深刻的认同感。我希望大家保存这份认同感,在理想和现实当中,努力探索,奋勇前行。

  在复旦学习的四年,我相信你目睹了我们整个学校,我说过并不是十分完美,所以我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个世界就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应该为出现的某些问题而感到沮丧,这种问题应该激发起我们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激发起我们内心的一份爱。我希望大家内心充满着爱,爱自己,爱家人,爱同学和室友,爱老师和同事,甚至爱每一个人、爱每一个生命。

  复旦的老师和学生一直在认真地研究问题。我认为复旦在这方面有相当好的氛围。各位毕业以后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应该继续去研究问题。因为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无数的问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胡适先生早在1932年的时候就对大学生们说,你们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所学的看起来全无用处,似乎可以完全用不着再继续来学习,即使你们不学习,你们同样可以胡乱地混口饭吃或者混官来做。这样你们的求知欲渐渐降低。我相信现在这个情况仍然是存在的,但是胡适先生同时想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应该时时寻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样就很容易保存你们在大学里培养起来的求知欲。他同时还说,不管你学过多少,如果你脑子里面没有了问题,那么就是你的自立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希望培养你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如果你们离开学校以后就没有问题,或者是没有能力去找到问题来进行思考,我会非常遗憾,我觉得我们通识教育不能说完全成功。

  我在这里再一次用我在四年前迎接你们时所引用过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的一段话。他说,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愿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和他的才华都会成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我相信经过这四年的学习,你们是有成效的。我相信你们的心智已经更加成熟、视野更加开阔、梦想更加高远,你们今后的人生将会更加的精彩。

  在成长中选择坚守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

  四年前的九月,我和老师们在南区操场迎接你们的到来,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开学典礼上老师们对你们的期许?期许你们能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体验事业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期许你们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断经受磨砺锻炼、健康成长;期许你们有激情、有梦想、有毅力、有担当,始终胸怀远大志向,永葆赤子之心。四年后的今天,我想听到大家的回答:你们做到了吗?

  回首四年,你们的通识课抢选都经历过“秒杀”,你们创造了让教务处老师苦恼的“我爱选课网”;你们在与外校同学斗嘴时的必杀技是“我们宿舍有空调”; 你们说“只有在菁菁堂看过世界杯,那才算是真正的球迷”。虽然“罗森”已经变成了“快客”,但是“冰火四季”的灯光依然闪亮;虽然“第五街的咖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校车站的“甜魔”毕竟陪你们度过了一段段美妙的时光;也许明天,你们将难得再搭帐篷通宵排队抢票,再也不必编造美丽的谎言请宿舍阿姨半夜开门,但是“152167”开头的手机号永远属于你们!“509”开头的学号永远属于你们!你们是永远的F09!你们是母校永远的财富!

  我常在想,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个交大的同学,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勤奋努力、苦心钻研,在校园内外、社会每个需要你们的地方从事实践探索、爱心奉献。四年的时光,伴随着多少选择、汗水、欢笑与眼泪。这中间,或许包含着你们在英语“第六感”水平考中失利的沮丧,或许记录着一次次实验得不到理想结果的无奈,或许闪现着感情生活不如意带来的伤痛……然而,大学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成长的地方。她被称作母校,就要以爱心和宽容,允许你们尝试、冒险、探索和追求。通过一次次选择和担当,你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储备了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未来的前途。大学兴则国家兴,大学强则国家强。面向未来,大学的道德风骨将代表国家与民族的文明程度;大学的创新能力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动力; 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对创新和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这对交大学子而言,恰恰是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为你们成就事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世界在变,社会也在变,面对不可预知的前途,你们该怎么办?很遗憾,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说:你们应该在成长中选择坚守。无论时光如何变幻,我们内心深处总要坚守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无关金钱、权力和地位,但关乎思想、精神和道德,更关乎良心、公平和正义。如果说,大学是这些人类永恒主题的守护者,那么经过大学浸染的人应该是这些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和追随者!我衷心希望,交大学子,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操守,心怀感恩、勇于担当、恪守底线、慎始敬终,向着真理之光,扬帆起航!

  倾听内心的声音守护自己的理想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陈群

  在这唱响骊歌的季节里,你们让我看到的,是“师生漫画像”里33张美丽的笑脸,是“最红毕业照”中漂浮在校园各个角落的“漂浮姐”;是“红不了”组合的原创歌曲《唱不老的师大》……我知道,这其中或许还有一些走出校园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但无论是快乐、痛苦、兴奋、悲伤,还是自信、忐忑、勇敢和彷徨,此刻之后,这些青春的瞬间都将化作离别的挥手。你们将背起行囊,开启人生新的旅途。

  也许若干年后,你们已经淡忘了闵大荒的樱花烂漫,也模糊了丽娃河的夏雨飞烟,更想不起来教材上的公式与案例。然而,在师大的环境中所熏陶培养出的精神气质和品位修养将会伴随你们一生,支撑你们去创造一个不庸俗、不平凡的人生。

  最近几年,校园里经常会有毕业二三十年同学的聚会,参加这些活动,聆听校友们回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每让我感慨万千,也触发我去思考,究竟是什么铸就了师大人身上的师大“范”?为什么离开学校越久,师大人身上的师大味反而愈加浓厚。我能找到的答案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入血液的、更是会持续发酵的。对你产生影响的,也许是名师的精彩一课,也许是校园里每年数百场的讲座报告,也许是在校园里认真工作的职工给你带来的瞬间感动,也许是你同学中的某位感动师大人物,当然也有可能是你身边的一位普通教师。

  我特别喜欢“爱在华师大”的这个说法。“爱”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我更看重的是其中所包含的“大爱”的含义,那就是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民族和社会的爱。事实上,在“爱在华师大”的传说中,早就包含了你们的故事。在今天这个场合,我想对你们再说一遍感谢,感谢你们选择了华东师大,感谢你们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感谢你们对学校发展的贡献。这些年里,你们曾经倾力为世博奉献,曾经和我们一起为60年校庆欢呼,你们是中山北路的文艺青年,你们是闵大荒的开拓者,你们是挑战杯的金牌得主,你们是华东师大的优秀学子,母校感谢你们!

  同学们,毕业典礼的感觉从来都是兴奋、喜悦和伤感的混合体。在这样的场合,作为校长,也作为你们的学长,我想再送给大家几句话,供大家参考,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话是,多一点追求理想的情怀。我们应该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仍不完美的世界。应该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努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努力守护自己的理想,努力有所作为并坚持有所不为;第二句话是,多一点对追求卓越的坚持。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结果,还更应该关注过程;第三句话是,多一点对社会的爱。希望同学们带着一点仰望星空的情怀,脚踏实地地为民族、为社会、为人类做一些事情。请相信,只要有一个人做,就会有一群人做,就会有更多人做。积少成多,聚沙为塔。

最后一课荣誉至上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钱旭红

在大学,有两节最重要的超大型课堂,为大家而举办,即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以彰显各位取得的荣誉和学校对在座各位的期望。开学,我曾提醒大家,希望大家能铭记我们的校训,毕业时,同样要提醒大家,希望大家继续铭记我们的校训。如果说,在校园的四年,你更多的是注重勤奋求实的话,那么走向社会,你将面临如何励志明德。

此时此刻,作为你们的师长、朋友,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几个经常思考的问题:当各种诱惑纷至沓来的时候,你是否依然能顶天立地、仰望星空,坚守着内心孜孜以求的执著?毕业后,面临着生活的暂时困窘,你是否还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与豪情?当你年老时扪心自问,是否能够“不负此生”,对这一生所做过的种种选择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为培养在校生的责任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成才动力,近期,学校正准备设立面向全体所有学生的“荣誉学生”制度,并计划自今年下半年起开始试行实施。虽然你们毕业了,即将实行的校内荣誉制度与你们无缘,但珍惜荣誉,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在毕业后同样重要,一生受益。

荣誉就是你的品格,你在别人的心中赢得的尊敬、你的个人魅力。放弃荣誉,就是放弃脸面。有人曾经悲叹: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们相信,我们年青一代,不会让这种极端悲观的论断成为现实,你们会改变今天,创造明天。即使不能扭转乾坤,但至少要做到独善其身。

华理人从来不缺乏激情与梦想、责任与担当,也从来没有停下追求荣誉的脚步,在服务社会民生中彰显人生精彩,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屡获社会褒奖。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急需抗生素药,我校马誉澂教授等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独立自主、不畏艰难,成功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支青霉素。1965年,从麻省理工大学回来的顾毓珍教授率队研发喷动床谷物干燥设备,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建立了数以千计的谷物干燥基地。1970年,面对困扰上海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发展我国核电的设想——史称“728”工程。之后,我校一大批教师和校友舍小家顾大家,从祖国各地会聚上海和秦山参与大会战,在历经20个春秋后,1991年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终于建成。近年来,我校还涌现出了12年间创立了8家企业的钟娅玲校友;见证中国网络游戏业发展历程、盛大游戏创始人之一的谭群钊校友;立志成为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的谢应波校友等。他们在实现自身成才报国梦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我们树立了可学可比的人生标杆和成才榜样。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秉承华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校训精神,以一代代的华理前辈为榜样,倾听内心的呼唤,知足、知不足,谦和做人,踏实做事,追逐梦想,追求卓越,与时代共呼吸,与人类共命运,用责任和奉献证明自己的价值。

你们肩负着传递文化的神圣使命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韩生

上戏的毕业和典礼与其他院校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也许是因为有戏剧艺术的基因,戏剧学院的毕业时节更加强烈地让人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2013届一位同学的《还没离开,就已怀念》在网上被反复转载,引来了往届校友的回应。其中的一条微博写道:“去往北京演出的路上,看到这段文字,记载多少记忆!我们的大学!永远都在”。

我们能够感受到同学们的复杂情感,也更加体会到,毕业不仅仅是一个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空间的转换,更是人生阶段和时间的转换。

我想,经过四年的学习,同学们对于艺术专业已经有了更深刻和直接的体会。此时的艺术已经不只是个人兴趣爱好、一时热情,艺术最终源自人的内生动力。同学们一定要有专业意识和精神,否则会难以真正在业界立足。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是什么,我们举一个例子。

前几天,上音前院长杨立青教授去世,我在追悼会上想起与他一起随上海高校校长代表团访问圣彼得堡时的经历。在马林斯基大剧院看来自上海的演出,在这个世界著名的古典剧院演出夹杂着一些通俗吵闹搞笑元素的节目。我坐在前排,对同行的一个大学校长说,我估计杨院长会坚持不下去。这位校长回头看,果然他的座位是空的。杨院长到外边抽烟去了。音乐专业的敏感性使得他不能忍受在这一世界著名的殿堂里有不入流的东西。对于低俗,我们绝对不能习惯成自然。

同时,也要对你所从事的艺术专业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艺术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存在,同学们已经到了要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承担起一份责任的时候了,这份担当也决定了你在未来的专业作为和地位。

上海戏剧学院是什么水平的院校,不需要贴标签,或进行评分、排行,真正的体现还在于毕业生在业界的作为和地位。举一个例子,前几天去看话剧《如梦之梦》,主演之一是1994届表演系学生孙强。在剧场的还有也是这个班的学生高强,目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这个班另一个同学叫徐铮,后来制作和导演了电影《泰囧》,至今还保持着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历史记录。我想,同学们未来的作为是更加具体而重要的。他们从学校起步,后来的发展都必然要超越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具体内容,

大学学习是传递、保留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艺术大学则更加直接地肩负着这一神圣的使命。上戏师生也必然地被历史、被社会赋予了这份光荣的责任。今后,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们之间,以及与不同学校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会产生出未来艺术发展的奇迹。

铭记师大的美好岁月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张民选

同学们,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你们的人生开始与师大结缘。你们就像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在师大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大学时光虽短,却值得一生铭记。

你们一定不会忘记,徐汇校区西部铺满法国梧桐叶的道路、静谧的学思湖以及晨读的身影;你们不会忘记奉贤校区玉兰、紫藤餐厅里垂涎欲滴的美食;你们不会忘记自己鼓起勇气走上舞台参加“十大歌手”的瞬间;你们不会忘记求职的艰辛、提交论文的忐忑;你们不会忘记寝室里熄灯后的“段子”以及上课时你看过的小说、玩过的手机和做过的白日梦;你们不会忘记一起走过4年的同窗好友、为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不会忘记在这里相识、相伴的那个她;你们不会忘记在师大学到的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社会的视角、为人处世的原则;同时,你们也不会忘记师大人“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正是这些人、这些景、这些光阴和故事,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成长!

我还知道2010年,你们大一,面对世博会的到来,刚入校的你们,稚嫩的脸庞写满了兴奋、热情和无限的朝气。在那个酷暑,你们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中,第一次穿上“小白菜”“小蓝莓”和志愿者的统一服饰,你们是多么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晒图片,因为你们的身上,从此有了志愿者的烙印。同学们,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师大人永远的使命。

师大是一个开放的大学,是一个包容、和谐、多元的校园。你们中不少同学在四年间奔赴了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交流学习,有的短至一个月,有的长达一两年。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师大的学生,要保持这种胸怀,同时也要做好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以开放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迎接世界!

我知道,过去几年,你们不仅刻苦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广泛涉猎了其他领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师大赋予你们的宝贵财富。未来,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善于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升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一定会深深地融入到你们的血脉与灵魂里,让你们成为一个为自己骄傲和自豪的“师大人”。

《东方教育时报》 日期:201373日 版次:10-11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7/03/content_14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