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上海讯 6月22日-2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所、华东师大哲学系“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国家社科项目课题组、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在华东师大召开了“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华东师大、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学者,以及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中阿肯色大学大学、库茨城大学、法国里昂高师等国外高校的学者,就“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进行了学术对话形交流。会议由华东师大哲学系主任郁振华主持。
两天的会期反映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不同的语境熏陶下,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存在着差异性。
根基于国内文化研究的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认为,狭义上的认知首先关乎事实,并以求其真为指向。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事实的认知与价值的评价往往彼此交错。对中国文化而言,“知”既涉及“是什么”层面的事实内涵,也关乎“意味着什么”层面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以如其所是地把握事物本身的多样规定为指向,“意味着什么”则以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为关切之点,在中国文化中,二者构成了认知活动的相关方面。
外国学者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阐述他们的“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观点。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认为,把握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应该从整体、动态、反思、通感和定位五个方面加以分析,而在审视良知、知行关系时,也应该考虑到“良行”。美国中央阿肯色大学的Clayton Crokett倡导一种新唯物论,从这种立场出发,他认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的认知,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为我们更好地利用能源资源提供新的维度空间。
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目前在国内大学从事研究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山大学教授朱菁认为,中国社会是历史悠久的大型合作式社会的典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认知结构中,儒家所推崇的忠、仁、义、诚信等社会价值的思想,是大型合作式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表示,不少学者此前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缺乏认识论,但事实上,在宋明理学中就存在着大量关于理解世界的述说,这表明,认知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会议就“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亦形成了共识,就是在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中,既包含着人类文化认知的普遍结构,也存在着决定中国文化的特有因素,全面深刻地认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以及特殊性的成因,仍然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重大问题。
据悉,2010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担任项目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课题组已组织了多次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发表了多项学术成果,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上刊发的《论实践智慧》。杨国荣所著的《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获得2012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13年6月29 日 作者:查建国
链接:http://www.cssn.cn/11/1103/201306/t20130629_3765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