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让阅读变成儿童的习惯

2013年07月17日

在儿童智力发育与成长过程中,阅读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切入点。上周,在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第6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许多专家纷纷对儿童阅读的启蒙、方法选用、内容引领等问题做了剖析。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意慧提出,在近年来迅速升温的“图画书教学热”中,存在着很多割裂图画书文化背景、窄化其丰富意义、剥离其趣味美感的现象,这种“工具化”的倾向往往导致老师在指导儿童阅读时强调预设,忽视了儿童对图画书最本真和丰富的感受。

那么,怎样的阅读引领,才是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呢?

“听”——让阅读变情境

熊芝(少儿出版社幼教中心):当我为了制作一本图画书而到幼儿园去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我并不愿借助其他任何工具,只是单纯地“讲故事给孩子听”。在讲的过程中,我时常可以听见孩子发自内心的欢笑,看见他们眼中闪动的亮光。他们投入的状态告诉我:“我喜欢你的故事。”于是,我相信单凭语言的力量,也可以把孩子带入故事的佳境,享受阅读的快乐。但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样一种简单而原始的方式,在今天的幼儿园却鲜见呢?

“玩”——让阅读变生动

王慧(中福会托儿所):我们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有趣的、可以“玩”起来的阅读材料,以更好地激发托班幼儿的阅读兴趣。有时,我们会把书页铺展在墙面上,使那些还没有具备一页页依次翻书习惯和能力的宝宝,也能对故事情节一目了然。还有时,我们将书中的场景做成“小舞台”,让孩子边说边操作,对书的情节进行再现。此外,我们还会根据书中的内容,做成各种玩具,在这些玩具的辅助下,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使他们加深对情节的认识。

“选”——让阅读更贴近

马鹰(华东师大):目前国际幼教界从画面的角度对儿童阅读的研究还很少。我们选取了46岁孩子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画面内容的关注特征是不同的——

■低段儿童倾向于选择跟自己身份或角色较接近的人物(而非故事主角)来理解故事;

■中高段儿童则倾向于通过寻找关键线索来理解画面故事;

■儿童对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解越强,其对画面的整体把握能力越高,注视时间和关注次数越低,理解速度越快;

■动态人物比静态人物更易引起儿童的注视;

■画面细节对高段儿童阅读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民晚报》 日期:2013717日 版次:B6 作者:王蔚

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3-07/17/content_38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