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大学生优秀社团、上海市明星社团及华东师范大学五星级社团——成立于1993年的华东师范大学乡土建设学社日前迎来了20岁生日。20年来,乡土建设学社的成员们始终坚持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为来沪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特色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关心社会、农村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从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一群思考着“三农”现状与未来的青年学子建立学社,到如今享誉华东师大的大学生公益社团,二十年来,乡土建设学社成员们的足迹遍布安徽、湖南、贵州等地。
据了解,学社建立之初便调查实践与学术研究并重,成员们深入社会,调查过建筑工人、组织过大学生乡村调查、参与过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课题,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农民工培训学校,促使了华东师范大学流动人口管理研究中心的成立。带着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成员在实践中从未停止对其发展与未来的思考,当时他们之间常常用书信针对一些问题交换意见,还借助学社交流的平台出版了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社在2004年还举办了首届“同在蓝天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作文比赛,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跟踪报道。
此外,日常支教与暑期支教活动是学社的常规项目,兴趣班、合唱队、口语角、舞蹈队、篮球队等等,各种形式的支教志愿服务不断涌现,截止2013年,学社的支教班近30个班次,共有约800名孩子参与其中。成员们希望通过帮助来沪务工子女的孩子获得教育资源,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快乐,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怀着中国梦、坚持践行路、谱写成才路、唱响人生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家吴铎用这样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社团的20年历程。
说起创设初衷,学社创始人之一、首届社长陈秀白告诉记者,当年城乡差异明显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觉得有责任去倡导大家关心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对于我们师范类大学的学生而言,更应肩负起未来建设农村的责任。
在2004年乡土社长袁艳敏看来,乡土二十年,带给2013届乡土学社的,是历史、是厚重。乡土二十年,期待2013届乡土学社的,是创新、是责任。我们期待乡土建设学社能够继续带着乡邦昌盛、民风纯朴的乡土理想,践行乡土理念,关注社会回报社会,期待志存高远的乡土人在各行各业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乡土人是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倡导人文精神的人,既关注远方的乡村,也热爱着脚下的土地。乡土学社的学友们会在更多的地方创造更多的乡土风景。我们可以遥想,许多年过后的非常现代化的中国,‘乡土情结’仍然会散发出质朴美丽而夹杂乡愁的精神气息,教人爱着脚下的泥土,爱着身边的人。”陈秀白颇有感触地说。
上海教育新闻网 日期:2013年12月10日 作者:刘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