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侨界的委员,关于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拔尖人才选拔的突破口在于精英教育的低龄化……”华师大历史学系2010级本科生栾思源侃侃而谈。此刻,栾同学的身份是一名“上海市政协委员”。
这是一场由大学生模拟的政协专题座谈会。作为教育界别的“委员”,华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生徐溯关心的话题与她的专业息息相关——上海学前儿童入园难题。徐溯说:“上海幼师缺口较大,即使华师大、上师大每年有数百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输出,依然供不应求。对于如何缓解入园难,培养幼师等话题,我认为……”;华师大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12级硕士生李后立代表“青联界别”发言,李“委员”关心的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他提出,要逐步建立青年教师保障房政策,逐渐增加青年教师住房补贴。“希望跟我有共鸣的委员,能跟我一起呼吁,推进高教改革,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发展,也希望我的建议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大学生们模拟政协委员的身份,围绕此次“专题座谈会”的主题——高教改革和人才培养问题,建起言来像模像样,献起策来也有板有眼。实际上,这场“专题座谈会”的幕后推手,是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的“政协委员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为了更好普及人民政协理论知识,增强青年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知认同,并为政协委员了解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创造条件。今年的“政协委员与大学生面对面”选择了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式。
“好!好!好!”旁听的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在这场“专题座谈会”的点评环节连连夸好。“我被大家的发言吸引住了,同学们的发言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又切合了未来的改革方向。我相信未来的政协委员定会在你们当中产生。”
既然有此期盼,当然也有所要求。袁雯在点评中给大学生们的建议是:“政协委员要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因此,委员要有态度说观点,更要有支撑谈问题。”
“我这位‘假’青联委员问一下您这位真青联委员,能否对我的发言做个回应。”李后立同学把问题抛给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来自青联界别的骆新委员。
骆委员直面回应:“在你的建言中,我听到了过多的希望政府怎么办,希望政策怎么样。我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路,我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该顺势而为。有些问题,自下而上,会比自上而下来得更具创造性。比如: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条款。事实上,该法规在实际落实中较难。”“我也来说两句,”文军委员接过骆委员的话题说:“关于‘常回家看看’,我个人认为,现在做不到,不等于以后做不到。政策的提出,在于社会价值的引导……”没有预演、没有约定,骆新委员和文军委员当场为大学生们演示了一段政协委员在专题座谈会上是如何“交锋”的。
在活动的后半程,童世骏、桑标等委员也结合自身履职经历,畅谈了发挥专业优势、联系界别群众,运用提案等载体反映民意、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有效实践。同学们还与委员们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互动探讨,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相约来年的“政协委员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再聚首。
《人民政协报》 日期:2013年12月4日 版次:2 作者:顾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