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维护学术氛围亟需制度发力

2014年01月24日

  最近几年的两院院士增选,比起新当选的院士,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恐怕是那些恰逢在增选年被曝光学术造假、惹上学术是非的院士以及院士候选人。不得不说,这是国内学术界的一大畸象。

  撇开举报人的动机,无论是有资格申报院士的知名学者还是两院院士,位列学术金字塔顶端的科研精英一旦涉及学术不端指控或学术腐败,科研机构的学术审查机制能否自动激活并有效运作——可以说,公众对于学术公案的兴趣,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学术审查监督体系本身的关注。

  学术审查要“结果正确”也要公信力

2013118日,王正敏院士昔日的学生、助手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院士头衔。

  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证实,早在20122月,王宇澄已经开始对王正敏相关问题的举报,比如举报王正敏涉嫌“博士学位造假”以及“一稿两投”等问题。

  对此,该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作了多次深入调查,并于2013819日对社会公布了《关于举报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据校方了解,在118日之前,王宇澄已向中科院举报,而学校在收到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要求核实对王正敏院士有关举报内容的要求后,于20139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回函中科院。针对王宇澄最近的一次举报,复旦又启动了复查程序。

  接到针对校内学者的举报,校学术委员会随即启动调查——虽然复旦方面态度积极,公开了相关调查报道,但记者在采访时,仍听到来自学界的不同的声音和见解。

  “有名的学者包括两院院士,通常会助长学校的威望,还可能为学校拉来一些项目。而一旦名家涉嫌学术腐败事件,名誉扫地,学校声誉也会受到影响。”一位沪上学者认为,王正敏院士和复旦校方的关系可视作利益相关方,因此,尽管复旦启动数次学术审查,也聘请了校外学者专家,但“毕竟是自家人查自家人,哪怕学校最后的审查结果是正确的,公信力还是缺了点。”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终身教授、地质学家嵇少丞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中科院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必然具有独立、公正组织调查的能力与资源。所以,中科院应独立组织调查,“因为如果院士所在单位搞包庇,最后背黑锅还是中科院。”

  调查结果公布前,举报双方都该受保护

  维护学术尊严,需要提升学术审查机构的公信力。不少学者都建议,学术反腐需要健全的制度,国内高校应尽快和国际接轨,引入第三方调查机制,开展独立调查。

  在美国,大学若受到针对某校内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后,校方会遴选中立的第三方,启动调查程序。学校只是出面组织调查委员会,但对调查结果无权干涉。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整个调查过程是在保密状态中进行,避免参与调查的人员遭遇各种阻力——这是独立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举报人和被举报人都有申诉的权利。另一方面,美国在国家层面也设有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构。美国公众与卫生服务部下设有研究诚信办公室,按照美国法律,所有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的单位,一旦受到有关学术不端的举报,有法定义务进行调查处理。

  对比国内,近年来不少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直接被刊发于网络或报纸,正规机构的调查还未开始,铺天盖地的媒体调查以及舆论高压已经掀起。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曾公开指出,“在网上或媒体上公开未经查实的匿名指控,不利于维护正常学术气氛。”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应建立第三方调查机制,在未经查实前,检举者和被检举者双方的权益应该都受到保护。

  学术圈的“老事老办法”,也得看情况

  随着王正敏院士被举报一案中更多细节内容的披露,比如部分论文重复发表,著作插图未注明出处等,学术界对于如何评价“历史遗留问题”,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毕竟,在王正敏之前,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等人都因著作或论文中的注释不符合现行的学术规范而遭到抄袭举报。

  “不难发现,大量学术腐败案和针对学术不端的举报都发生在最近10年里,其中不少举报都是针对知名学者和院士的。因为他们有名望,容易得到媒体关注。”按照历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的看法,国内学术界的规范确实有一个从宽松到严谨、严格的过程,科研诚信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学术著作的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的列举等方面,近10年,大学越来越强调这方面的学术规范。

  当一些学者因学术规范欠佳而受到举报,也应历史地看待。若发生在本世纪,那么应按照目前的学术规范受到惩处。但如果相关学术行为发生在上世纪,由于情况比较复杂,应该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参照“老人老办法”,既然对于引注等学术规范在早先的中国学术界并没有特别的强调,那么对于历史问题就要历史地看待、给予包容。

  但一位沪上985高校的知名教授直言,参考公共政策执行时的“老人老办法”的说法沿用到学术界是不恰当的。“一个科研工作者,只要现在还在从事研究,就要守现在的规矩。”在他看来,与其称为“老人老办法”,毋宁称之为“老事老办法”更妥帖一点。

  还有一位任教于沪上名校的学者认为,即便是“老事老办法”,针对不同性质的学术举报,也需要具体事情具体看待。“上个世纪学术规范确实比较宽松,不太注重注释,但基本的学术规范是有的。比如不能抄袭,不能将别人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别说是老师,哪怕是自己父亲的都不可以——这是最基本的学术规矩。”在他看来,维护学术不端,打击学术腐败,中国学术界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净化学术环境,实施“高标准治理”。这位留德学者称,在德国一旦被发现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不仅会面临纪律处分,更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制裁。在英国和法国,科研工作者一旦丧失学术诚信,几乎相当于“自绝于江湖”,不仅身败名裂,也难以申请科研项目经费,科研生涯宣告结束。

由此谈及王正敏涉嫌学术行为不端案的处置,不少接受采访的学者表示,关注中科院的调查结果。“无论是院士改革还是狠抓学风建设,打击学术腐败,总体方向必定是有利于国家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科研氛围、环境的改善,而不是相反。”

《文汇报》  日期:2014124  版次:  作者: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