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培育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不过,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金忠明表示,上海高中生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想象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影响到创新能力的提高,于是他在提案中呼吁提升上海高中生创新能力。
环境不利于培养创新
金忠明表示,对于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做一些实验,都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对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庭都以求稳为主,使得很多活动无法开展。
同时,金忠明认为,高中生更看重的是主课的学习,使得本可以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劳技课被边缘化。
“我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会让心更灵。”金忠明表示,如今的课堂教育过于注重理性思维的训练,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不够。金忠明说:“没有想象力怎么可能会有创造力?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培养、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被抑制,今后就很难再有发展。”
创新培育试验仍需改善
2010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共有26所高中和2个区加入。金忠明在经过调研后认为,上海市在试点高中进行的“创新素养培育”试验,取得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金忠明表示, 试点单位目前多采取借用高校专家资源的方式,但高校专家有自身的本职工作,两头难以兼顾。“上海当前推行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试验,缺乏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金忠明说。
目前的评价机制也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金忠明说:“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重选拔、重结果、重鉴定。试点学校积极探索了旨在促进学生创新潜能发展的综合评价机制。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又始终受制于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教育系统内和社会上普遍重视终结性(考试选拔性)的评价机制则成为提升高中生创新能力的绊脚石。”
除了还应注重学校与高中学生家长的沟通,金忠明还特别希望能加快形成多元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首先改变以升学率等单一指标评价学校的方式,探索制定对学校的多元评价机制,以此促进学校对学生评价的转变。”他说。
此外,金忠明还建议成立高中毕业生“长时段评价”数据库。
《东方早报》 日期:2014年1月19日 版次:A7 作者:李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