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结果上讲,国际上很认可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国人搞教育不能说不成功
■另一方面,国内民众对教育评价更关注过程,教育在保证结果的同时,过程也令人快乐,就更满意了
最近,英国教育大臣、南非教育部长相继访沪,试图探究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连获世界第一的缘由。而昨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也现身华东师大。教育部门是教科文组织最大的业务部门,其负责人被视为这个联合国机构继总干事、副总干事之后的“第三号人物”。尽管唐虔是为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的“学习科学国际大会”而来,却还是少不了与本报记者讨论PISA引出的种种看法。
20多年联合国教育工作的资历,加之全球化视野,唐虔博士对中国教育有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他认为,在国人眼中,中国教育还不为人民满意;而在老外眼中,不仅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国家,中国教育比他们本国的教育更令人满意。PISA之后,各国教育官员到访,就佐证了这一看法。
可见,本国和他国的评价指向不同。唐虔认为,从教育结果上讲,国际上很认可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国人搞教育不能说不成功”。2000年联合国提出8个“千年目标”,其中两个是教育目标,同时还提出6个全民教育目标。根据目标节点,到2015年前,许多国家不可能完成这些目标,而中国已经或完全可以达标。
得益于体系化的改革与改善,中国在较短时期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甚至试行向更广学段拓展,而且保有质量;高校扩招后,目前每年约700万大学生毕业,相当于一些小国总人口,高等教育规模全球最大。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教育,近年来整体呈现升势,取代了早年在PISA测试中佳绩频出的北欧国家,这引发许多发达国家教育部门负责人的“焦虑”。在与各国部长的接触中,唐虔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不少部长施政过程中遭到议员和家长同时反对。
另一方面,国内民众对教育评价更关注过程。上世纪60年代就读清华附中的唐虔自言,过去“快乐学习”,没感到重大负担和压力,也不能说没成才。因此他表示,教育在保证结果的同时,过程也令人快乐,就更满意了。
随着2015年临近,联合国及教科文组织正在制定今后15年的全球教育目标。他透露,这10个左右的目标中至少有一个教育目标,目标指向将从过去15年的增加教育机会,转向公平而有质量的终身学习。因为据全球范围调研,过去15年世界上的文盲人数仅从8亿减少为7.6亿至7.7亿,当今仍有5000万至6000万适龄儿童尚未入读小学,还有2.5亿在读小学的儿童没能有效学习,甚至还不会读、写、算,这些都成为新的“学习危机”。
为此,唐虔表示,如何将中国以及上海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上的经验介绍给世界,让更多国家和地区从中得到启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有的作用之一。
当然,中国教育绝非完善。此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学习科学国际大会”,与会各国科学家呼吁,教育研究从主观经验走向科学实证,真正影响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变革。
唐虔说,教育决策者不能“拍脑袋”,而是应当依据量化的、实验的研究结果,才能取得科学决策和科学结果。比如在高考等一系列招考制度改革中,充分考量教育不均衡发展现状,才能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解放日报》 日期:2014年3月4日 版次:6 作者:徐瑞哲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3/04/content_1146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