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教育时报》:生态报告揭示长三角城市状态

2014年04月10日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和全球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经过长期研究,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状况》 报告,首次客观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空间景观格局及其生态环境状况,为社会公众、相关研究机构及政府决策提供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信息。 

 

  大规模城市化致长三角地表变化

  长三角地区以全国2.2%的土地和10.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3%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以上海为极核的多中心发展格局。依据遥感数据解译的长三角地区199020002010年土地利用信息,包括耕地、林地、水域等,详细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景观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过程。报告称,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在2005年之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后则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60年到2011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率由25.16%增长至64.68%。根据城市化发展初期、中期和稳定期临界值30%70%,长三角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

如今,长三角城市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1989~2011年,一方面,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大中城市新区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另一方面,此期间,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扩张。
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在大规模城市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区域环境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降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差异大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不同于环境评价,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的评定。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象伟宁教授表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并不是逐步增长,而是具有其自身特征。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十五”期间2010年较2005年有明显好转,总体生态环境状况由“一般”上升至“良好”,在全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以上海-苏锡常-南京沿线为分界带,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异,南部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普遍优于北部的江苏地区。
综合考虑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形态总体表现为七种类型。一是高级协调型,城市处于健康的发展过程,城市扩张与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如杭州;二是过度发展型,指城市化和经济水平都较高,而生态环境状况低于区域平均水平;三是表现为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化水平,城市的扩展引起生态环境问题,属于扩张发展型;四是经济发展快,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可以称为稳健发展型;五是发展滞后型,经济发展大于城市扩张速度,同时引致了生态环境问题; 六是城市化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环境状况较少受到干扰、高于区域平均水平的城市,可归类为原始发展型;七是低级发展型,处于加快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状况受到严重影响。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近半数的城市“十五”期间城市发展形态无明显变化。
“生态智慧学派”应成环境治理智库
同在美国和上海生活过,亲历了两国环境治理关键阶段的象伟宁认为,当今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40年前的美国类似,美国的环境治理经验有很多值得中国效仿,他预计,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将是全国最早实现环境治理效果的区域,比照美国的经验,上海的环境治理效果10年后会显现。
象伟宁还表示,中国城市化和西方城市化不同,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中国则不同步,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影响中国,也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因此中国的城市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还是世界的问题。
象伟宁说,现在存在一个转变的契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还是非常乐观的,我觉得美国曾经污染得那么厉害,但看现在的美国,已经非常清洁了,我们需要的就是时间。”他提出了用生态智慧来进行环境治理的方法,并希望中国能够形成“生态智慧学派”,成为环境治理的智库。

  《东方教育时报》 日期:2014年4月9日  版次:9  作者:荀澄敏

  链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4/09/content_24321.htm

(杨静 董盈盈/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