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市委书记韩正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动力机械专家金冬寒,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何积丰颁发“科技功臣奖”。
华东师范大学张树义教授主持的“蝙蝠的生态、进化及与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项目获2013年度上海自然科学一等奖。张树义是个“传奇人物”:他是生态学者、探险家、还是科普作家。他从事蝙蝠研究十年有余,一系列科研论文、科普作品、科考探险,揭晓动物世界的未解之谜。
他参与揭开SARS奥秘
从走上科研道起,张树义就与蝙蝠结下缘分。他留有一张合影:在实验室里,一只斗篷状的蝙蝠攀附在身,如同披风一件,煞是威风。昨天获奖的项目“蝙蝠的生态、进化及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他10余年心血的集合。
昨天,张树义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一则《蝙蝠是类SARS病毒自然宿主》的消息流传网端。其实,这是他和别人2005年共同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研究成果。原来,他曾是科技部SARS野生动物自然宿主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当时,一连串关于SARS的科研成果问世,除了开头那篇论文外,2004年作为主要参加者,他还在《Science》发表了关于“SARS分子流行病演化规律”的文章。
从他的研究中,人们了解到:蝙蝠是众多烈性传染病的自然宿主,迄今为止,已在蝙蝠体内分离到80多种病毒,其中一些是多种重大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染源,给人类公共健康和蝙蝠生物保护带来威胁。
他证明地磁影响蝙蝠迁徙
在张树义10年的“蝙蝠研究”生涯中,一系列关于蝙蝠的“未解之谜”揭开。
他对蝙蝠携带冠状病毒的研究表明:蝙蝠类SARS病毒与人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达92%,揭示了蝙蝠是类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并证明了冠状病毒与蝙蝠宿主存在协同进化关系,为SARS病毒的动物溯源提供了证据。
你知道蝙蝠飞行中,靠什么来“导航”?众所周知,蝙蝠通常用回声定位探测食物和周围的世界。然而,回声定位的有效距离通常仅为几十米,而蝙蝠迁徙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可达数公里。因此,它们在飞行过程中的导航策略一直是谜。
在张树义的研究中,他以长距离迁徙的山蝠为模型做了研究:当外源性磁场的方向变化时,山蝠能够调整自己悬挂位置。由此证明,山蝠是能够感应外界磁场的变化,并利用磁极罗盘进行定向。由此,一个未解之谜揭晓:地磁对蝙蝠迁徙导航的起到重要作用。
他是探险家,还是科普作家
早在1991年,他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来到位于南美大陆法属圭亚那原始森林的纵深处的努里格生态研究站,做博士论文的野外研究。他两次到访努亚格生态研究站,总共历时19个月。于是,成为我国第一个到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生态学者。由此,他的“探险家”声名由此远播。
“我专门研究棕色卷尾猴的取食行为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这是个‘疲劳’的课题,原因是卷尾猴太活泼,它们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活动,在树梢上奔来蹿去,一会儿爬山,一会儿过河。这可苦了我,我又得观察,又得记录,又得注意不踩上毒蛇,不陷进犰狳洞,不掉下独木桥,不撞上带刺的棕榈。”他在考察笔记中写道。
2006年,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的倒不是科研成果,而是一部科普作品《野性亚马逊》。书里的描述妙趣丛生又险象环生,一个野性丛林如现眼前。2012年7月底,张树义做了一回“孩子王”:带领华师大二附中、延安中学等学校的9位高中生开始了一场北极考察之行。这也是上海首次组织高中生前往极地进行考察。
“在‘探险家’和‘学者’两个身份中,我更倾向于‘学者’的身份。”张树义说,“科普工作也很有意义,将来还会继续做一些科普工作。”
《青年报》 日期:2014年4月2日 版次:A03 作者:严柳晴
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4-04/02/content_197607.htm?div=-1
(董盈盈/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