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爱探险的“科学蝙蝠侠”

2014年04月28日

张树义在南极。 (资料照片

    在近日揭晓的上海市科技奖授奖名册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张树义。早就听说,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树义教授是蝙蝠专家,此次他主持完成的 “蝙蝠的生态、进化及与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不过,张教授的名片上还印着两个头衔: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中国户外探险联盟发起人。探险和动物学研究有什么关系?科学探险有何乐趣和价值?张树义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
    初到亚马逊,吼猴找上门
    在华东师大校园,张树义通常西装革履,和其他教授没有区别。不过当他掏出手机时,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这只手机的厚度是普通手机的三四倍,防水、防震、防尘,是科学探险的必备之物。
    张树义的探险始于读博士期间。他第一次走进亚马逊时,还是受到了惊吓。住在努力格生态站的第一个夜晚,他听到帐篷外传来一阵阵低沉的巨吼声。不会是美洲豹吧?躺在吊床上的张树义紧张起来,但他发现,四周的外国学者都已入睡,没有异常反应。第二天一早,外国同行听到他的描述都笑了起来。原来,夜里的吼声是一种灵长类动物——吼猴发出的。这种猴子喜欢在早晨和夜晚吼叫,表明某片树林是它们的领地。从那以后,张树义就和吼猴结缘,研究它们的行为生态。此外,他还研究卷尾猴等灵长类动物。经过19个月的野外科考,他研究的课题“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及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有了丰厚的积累,完成的博士论文被居里大学评为优秀论文。
    除了学术研究,张树义还写了一本科普书《野性亚马逊》,讲述他在亚马逊探险的经历。该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我国第二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普书籍。
    在北京洞穴发现蝙蝠新品种
    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张树义回到祖国,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工作,研究对象从猴子转为蝙蝠。之所以研究蝙蝠,是因为这是一种和人类密切相关的物种,它们是农业、林业害虫的天敌,并具有巨大的仿生学价值,但也带有数十种能传播给人类的病毒。令张树义惊讶的是,国内研究蝙蝠的学者寥寥无几,研究水平与一些西方国家相去甚远。于是,他开始了做“科学蝙蝠侠”的历程。
    由于蝙蝠大多居住于洞穴,研究它们也和探险密不可分。在十多年时间里,张树义走遍了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还前往美、英、日等国,深入各个漆黑的洞穴观察蝙蝠,并把它们带到实验室,开展分子进化学、回声定位等方面的研究。
    2006年,张树义带队在北京房山区的洞穴和隧道内捕捉到几只蝙蝠,一开始他们以为这是亚洲宽耳蝠,但在实验室里经过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声学的综合比较,他们判定这是一个新的蝙蝠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北京宽耳蝠”。这一成果发表在《哺乳动物学杂志》上,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公认。而此前,在全世界已被发现的1100多种蝙蝠中,还没有中国人命名的种类。
    2007年,张树义的团队发现,蝙蝠在长距离迁徙过程中,是靠地球磁场进行导航的。这一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纠正了“蝙蝠飞行仅靠回声定位”这一错误观点。他们还发现蝙蝠是人类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有力支持了SARS病毒起源于蝙蝠,并通过果子狸传播给人类的推论。
    探险者“极端冒险观”不可取
    科学探险与实验室研究的紧密结合,让张树义忙得不亦乐乎。如今,他的足迹已踏遍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南北两极的冰雪世界。
    2005年,张教授参加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科考活动,前往南极研究企鹅的叫声。与蝙蝠一样,企鹅也是用声波进行通讯的。张树义用录音设备记录了王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等各种企鹅的叫声,分析后得出结论:企鹅是用低频叫声通讯的。低频的好处是,声音能传得更远,让更多的企鹅同伴听到。
    2012年,作为中国户外探险联盟的发起人,张树义带着9名中学生首次奔赴北极开展科考。北极熊、海象、鲸鱼群和冰川……和南极一样,奇特的极地动物和壮美的景观让这位科学探险家大呼过瘾。“2013年,我带了27名中学生去北极科考。今年暑假的北极之行,我们联盟正在组织。”张树义告诉记者。今后,他打算每年春节带一些孩子和成人去亚马逊,每年暑假赴北极,让更多人体验到科学探险的乐趣。
    “如今,中国玩户外探险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喜欢极端的冒险,每年都有死亡事故发生。”在张树义看来,这种户外探险观是很不可取的。“我觉得我们不要带着征服自然的心态,总想着去挑战尖峰,而是应抱着去大自然学习的态度,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这样探险才会更安全,也更有意义。”
   《解放日报》 日期:2014427 版次:2 作者:俞陶然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4/27/content_1162760.htm 

(杨静 董盈盈/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