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全国900多万考生走进考场,参加2014年全国高考。每年高考各地的语文作文题目都会引发各界关注和热议。我校许纪霖、胡晓明、归青等多位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叶开等校友受邀对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进行点评。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学者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许纪霖
上海今年的作文题目重点考察考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自身的理解。可以写人是自由的,也可以写为什么人可以超越;可以结合自己的故事、人生的经历来写,也可以把它写成一个论述作文。这道题目的开放性就在这里,它可以允许有一个多元的答案,而且背后有哲学上的引导。好的题目应该是这样,一般学生可以做,又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做得更深刻。
如果让我写,我会写苏菲的选择。这是一部很有名的好莱坞电影,描写的是在一种极端状况下的人的选择。电影中纳粹要一个母亲在儿子和女儿里面选择一个留下,她最后被迫选择了儿子。而这个选择让她一生都痛苦,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这种极端的情境里面,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很难的。这也反映出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受限制的。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文系博导 胡晓明
今年语文作文题考验学生“平日功夫”,这是一个极好的题目,可以写成议论文。好的议论文既要有深度又要有文采,学生平时必须对哲学有所感悟。
穿越沙漠,可以理解为通过承认现实来实现理想,可以写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也可以写命定与人的创造力,这是哲学的命题。从写作内容来说,大可至改革——改革必须“破旧”,而改革的方式(立新)可以有很多选项;从小处可写一场旅行,完成一次旅行需要有勇气、谋略。高考本身也是一个需要穿越的沙漠,要有坚定的目标导向,也需要清晰的问题导向,即你需要什么、需要补什么等,再选择方法去实现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归青
今年作文题在历年中属于“上品”,堪称上海历年高考中最好的作文题,很辩证,有思维张力。考察学生的积淀,对考生们有一定的难度。作文材料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了广泛的隐喻,写作时完全可以转化到考生的个人生活上,给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遇到什么挑战,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叶丽新
相比于2011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今年这道题目的出题思路似乎有一些延续性。对于考生来说,这道题目可能不难下手,但写好有难度。老师们在备考时应该给学生们练习了不少类似的题目。但作文题中的自由和不自由的概念比较深刻,高中生要驾驭这个话题估计不容易。”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作家 叶开:
这次上海就是材料作文的形式,就是说你穿越沙漠必须穿越和选择沙漠中道路的自由,实际上他本身也是有一定的材料性,但是它的限定范围是比较明确的。学生比较容易审题,不大容易偏离题目,考得就会考学生是如何更有效地表达,包括材料的组织,包括观点的表达,我觉得这样一个题目我觉得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合理的,不是那么空和虚,这是上海的,我个人觉得这次的作文题还是可以。
这个题目其实导向是非常明显的,它是谈自由与不自由的去向,就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和社会规范的不自由。你需要在一个社会规范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你个人的个性、独特性、思想性、能动性,但是你又不能过分地挑战和藐视社会的一些共同认同的基本价值。
来源|解放日报 新民晚报 东方早报 东方网 编辑|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