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光明日报》任友群:大学校训贵在坚守

2014年06月28日

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表达。校训中传递的价值信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今年4月,光明日报开辟《校训的故事》专栏,寻访一批知名大学和部分历史悠久的中小学“校训”背后的故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示校训的文化传统和正能量,引起热烈反响。

624日,光明日报社联合上海市教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单位举办“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来自1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就挖掘和践行校训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进一步讨论。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在研讨会上谈到,“大学校训贵在坚守”。

大学校训贵在坚守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任友群

能让学生铭记于心的校训绝不是靠文字的争奇斗艳,而在于让人能从校训这篇最短的文章中咀嚼出大学的味道。从《光明日报》刊发的《校训的故事》专栏,我们可以看到,名校校训的背后都有一些能让本校师生口口相传的故事,要么源于某位校长或某位先贤对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思考,要么溯及大学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某些事件或某段历史。就像每一位华东师大人提起师大精神,都能脱口而出首任校长孟宪承提出的大学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精神高度凝练的符号表征和个性表达。

校训之味,还赖于坚守践行。历经一定历史积淀后,大学校训已经和大学自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大学不朽的灵魂。校训的意义更在于践行,它不单是师生个体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规范,更是学校坚守大学之道的“精神围墙”,引领着大学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咀嚼校训之味,品味的是大学的文化,回味的是信仰的力量。在校训变与不变的思辨之间,我们获得的是有所必为与有所不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感悟。 

阅读原文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