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浪网:张树义携新书《从北极到亚马孙》国图开讲

2014年06月24日

  621日上午,著名科普作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张树义教授来到国家图书馆少儿馆,为小读者们带来精彩的主题讲座——“从北极到亚马孙,一个生态科学家的发现之旅”。

  张树义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此次专程从上海来到北京,就是为了和国图的小读者们分享他丰富的科考经历,讲述他在北极和亚马孙进行科学考察期间发生的故事,带领孩子和家长在文津讲坛感受一次大自然的壮美和科学研究的精彩。

  科学考察与户外旅游是两回事

  张树义教授是第一个到亚马孙丛林进行野外科考的华人,从法国居里大学毕业之后,他在亚马孙生态站进行了19个月的生态考察。在讲座中,他分享了自己在亚马孙丛林、北极等地方科考中拍摄的许多精美图片,包括珍稀物种独角鲸、一直被误认为雪绒花的北极棉、亚马孙独有的卷尾猴等等。孩子们看到他镜头下的北极熊、蓝鲸、蜂鸟时,发出阵阵惊叹,家长们也被他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在大家看来,生态科考如同户外旅游一样有趣。

  张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户外享受自然之美,不少人爱上了户外探险。但是,户外探险和科学考察完全是两回事。同样是走进雨林地区,有的人是在看新鲜的动植物,体会新奇刺激,而作为生态学者的他一方面要不断将眼前的物种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接,一方面要不断地对自己提问题。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在北极去了之后,看到地上有白色的花朵,就称之为“雪绒花”,很多人也会跟着叫这个名字。但张教授的第一感觉是,雪绒花是欧洲人的歌谣,应该不在北极,最后经过查证,事实上被称为“雪绒花”的植物真实的名字应该是北极棉。户外探险更多的是追求刺激,但是科考追求的是知识,科考尊重“勇于放弃”的精神,因为无知的冒险往往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科普的乐趣在于和有兴趣的人交流

  “科普不是一个学者对一个普通人讲科学知识,而是一个专业的人对一个对此有兴趣的人讲述知识。对方有没有求知的兴趣是关键。”张教授介绍,2013年他带领了全国优秀学校推荐的二十多名优秀的中学生去北极科考,其中招募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真的有兴趣并且有研究的课题”。

  张教授此次讲座带来了他的新书《从北极到亚马孙》,“这是一套面向所有年龄段读者的科普书,只要你对生活,对自然有兴趣,你都是这套书的读者”。张教授介绍,这套书中有一本《行走北极》,是他带领29名学生去北极之后一起完成的,当时很多优秀学校都推荐了学生参与这个科考活动,但是他坚持一定要把这一次宝贵的机会留给对科学有兴趣的孩子。“对普通人而言这只是一场奢侈的旅游,但是对一个真心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人而言,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大自然会激发出孩子们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他们进一步动脑动手,科普的过程才得以实现。张教授说,现在在北京动物研究院工作的一个学者,就是因为曾经看了他的书,从此立下志愿要从事生态考察,最终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王石加入亚马孙生态考察队

  在讲座过程中,张树义教授提到2008年他再次回到亚马孙雨林,不过他还带着一个客人,那就是著名的企业家王石。王石之所以选择张教授作为向导,一方面是因为张教授中国在研究亚马孙领域的著名学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雨林生态科考站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专业的人带领才能进去。

  “王石是一个好奇心非常强的人,他对未知的事物都有兴趣了解和学习。”张教授认为,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是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关键,而进行科考的人无疑都是最有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通过对大自然的学习、观察,既能培养一个人视野与心胸,又能锻炼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和成熟的性格。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真正带着好奇心去生活,同时又能回到图书馆回到资料室去翻阅、查找、思考,让好奇心变成一种敏锐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一个人终生受益。

  一生要被大自然的博大震撼一次

  通过这次讲座,小朋友们知道了很多关于北极和亚马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也被张教授点燃。活动时间比原计划延迟了半小时,很多小朋友向张树义博士提问,有的问他最惊险的一次经历是什么,有人问他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还有人想知道吸血蝙蝠会不会致命。张教授将自己的新书奖励给现场提问的小朋友,鼓励他们大声提问,并且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

  张教授的平易近人和风趣幽默赢得了现场小朋友的热烈回应,孩子们走上讲台与这位拥有浪漫情怀和爽朗个性的科学家合影。张教授坦言,国内既有科学素养又善于写作的人很少,所以孩子们能够独到的本土科普作品还不是很多,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阅读爱上科学,即使没有成为一个科学家,他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张教授的新书《探秘亚马孙》原名《野性亚马孙》,出版后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之一”等荣誉,他依然谦逊地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今后会继续沉淀自己,也期待看到更多新面孔出现在科普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的生活中除了工作和日常琐事,还有一片丰富的精神家园。 

阅读原文

 

来源|新浪网  图片|新浪网  编辑|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