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华东师大: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2014年10月10日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沿着主干道一直向前,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校训碑,上面镌刻着“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八个隶书大字。9月初,华东师大正式公布《华东师范大学章程》。章程提出,将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规范。在校方看来,制定和公布章程,正是贯彻和发扬校训精神的体现。  

  学校前身在上海高校中最早使用校训  

  华东师范大学是在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其中圣约翰大学是上海最早使用校训的大学。从1879年成立起,“LightandTruth”光明和真理就作为校训被镌刻在校徽上。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后来圣约翰大学有了中文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国师范类高校的校训粗看颇为相似,如北师大、东北师大和华南师大的校训中都有学为人师,而华中师大和华南师大的校训当中又都有求实创新。  

  在从1951年正式建校后的40年间,和国内大部分高校一样,华东师范大学并未认识到确定校训的必要性。据时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徐豫龙回忆:1990年,在华东师大即将建校满40周年之际,时任校长袁运开在一次校长办公会议上提出华东师大的校训为求实创新,为人师表,而张瑞琨副校长觉得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更好,因为创造创新相比,更能体现大学的务实精神。经共同商议,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被采纳并使用至今。

  新颁布大学章程诠释校训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章程》的序言部分是核心的核心,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亲自予以修改。序言中的一段就和华东师大及其前身3所大学的校训有着密切联系。  

  学校秉承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前身学校自强不息格致诚正的精神和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传统,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规范,发扬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等传统学科优势,致力于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可以说,章程就是校训精神在学校办学方法中的具体呈现。全程参与制订章程的华东师大副校长郭为禄告诉记者,此次章程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第八条——“学校实行教授治学,依法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自主,确保教授对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的主导地位,强调校方依法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自主。其中,教授治学中的就是学术,大学是一个组织,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学术组织,这个组织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教授们站在学术前沿,所以在学术领域有话语权。所以教授治学体现的是大学的本质特征。郭为禄说,在拟订条文时,几乎每个词语、每段话都曾引起教师之间的讨论,求实精神让教师们谦卑又有担当。  

  八字校训始终贯穿在教学之中  

  华东师大校友、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刘运来自1958年毕业以来,一直在江西师大附中担任物理教师。在他看来,虽然在建校伊始的40年期间没有校训,但求实创造,为人师表8个字始终贯穿在华东师大的教学之中。

  他回忆说,在当年的课程中,除了物理学专业知识、数学类工具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政治理论课程之外,每一名学生还必须掌握好实践课程,现在想来,就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他说,母校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当年的孟宪承校长对这一点抓得非常紧。在学教育学课程期间,学生要花10个星期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每人分别到两所中学里,又要学当班主任,又要学授课。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获。当时很多人认为,一样到中学教书,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说不定还比师大学生强。但他却认为,正因为华东师大这种独特的教育实习课程,当年在同一所中学比拼教学,师大学生绝对有优势!

  华东师大校长陈群至今还能清楚记得当年自己背着行囊,辗转来到丽娃河畔,面对这个充满知性、灵动和自由气息的校园时的美好感觉。他表示,华东师大真正的美好,不在她的外表,而在于她的气质和传统。大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除了获取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一所大学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一个人,既取决于大学的精神、传统和办学水平,也取决于这个人对于大学生活的参与。这样,当一名学生毕业离开的时候,都会因而完成品性的陶熔阅读原文

 

来源|文汇报 记者|李征 编辑|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