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法国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诞辰一百周年,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的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杜拉斯的一生是不停创作的一部小说——酷热、暴风雨、酒精、狂躁、对话和爱情。
值杜拉斯百年诞辰之际,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大学、国际杜拉斯学会、译文出版社联合协办的杜拉斯国际学术研讨会“杜拉斯神话:跨越时空的百年”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这也是在中国举办的首个杜拉斯国际学术研讨会。
六国学者共议杜拉斯
本次研讨会以杜拉斯对现当代法国作家的影响、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和多元化写作、杜拉斯在中国的翻译、接受和继承为主要议题,来自法国、英国、日本、泰国、巴西和中国六个国家的学者,全程以法文进行研讨和交流,分别从文学、翻译、哲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对杜拉斯这位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女作家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剖析。
国际杜拉斯学会副会长卡特琳娜·罗杰斯和杜拉斯学会副会长若埃尔·巴杰斯-班冬女士分别以杜拉斯在法国当代女作家中的继承以及杜拉斯文学与电影中的空间为主题作了重要的学术发言。多米尼克·德·加斯盖分析了杜拉斯戏剧和电影中音乐所扮演的作用并做了配乐朗诵,关美玲回顾了《广岛之恋》的拍摄现场,杨·梅维尔和多米尼克·维尔诺夫从杜拉斯对自然和景物描写来窥探作者写作的动机,卡特琳娜·戈德斯曼和格拉泽拉·罗雷阿诺从叙事时间的维度分析了杜拉斯创作的特色,赛扬·达恩克鲁姆从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的理论出发,重读了杜拉斯以一起真实发生过的杀人案为蓝本创作的《英国情人》。
研讨会还邀请到杜拉斯作品的知名译者马振骋、徐和瑾和王东亮,他们分享了翻译杜拉斯作品的切身体会与心得。而同时作为杜拉斯的重要译者及研究专家的袁筱一教授和黄荭教授则分别探讨了杜拉斯自传体小说和疼痛主题以及2014年杜拉斯在中国受到的关注及其所带来的多维度的社会文化影响。
此外,一批专注于杜拉斯研究的青年学者解华、郑理、杨柳、白睿、董智红、邓冰艳也积极参与了会议的发言与讨论。
会议最后,许钧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杜拉斯的神话能够不断在法国、中国乃至世界续写,源自于作家本人的勇气与真诚,而阅读杜拉斯,则为我们打开了拷问自我内心、直面外面的世界的大门。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先生也为此次研讨会发来贺信:“玛格丽特·杜拉斯深谙将个人历史变为一种普遍体验之道,就像艾米莉·迪金森和科莱特一样,正因为如此,她所有的一切都不会湮灭。”
从通俗到经典再到不朽
由上海世纪文睿出品的《杜拉斯的小音乐》星期天阅读分享会也于近日在福州路大众书局举行,作者黄荭和法语文学翻译家马振骋、袁筱一三人共同探讨和解读杜拉斯的人生与写作。
《杜拉斯的小音乐》细致梳理杜拉斯“从‘通俗’到‘经典’,再到‘不朽’”之历程,以独特视角,深入杜拉斯那些“被解构、被挖空、深入骨髓的句子”,在欲望、激情、孤独、绝望中打造的独特的文字的美学。作者细腻解读“情人”这一形象在杜拉斯作品中的演变,并追溯杜拉斯的创世记之水:印度的童年生活,伴随了杜拉斯的生命、爱情、绝望和习作。
作为杜拉斯资深研究者,黄荭从杜拉斯在中国的译介接受、杜拉斯的写作阶段与母题、杜拉斯的经典化乃至传奇化(包括其通过写作自身建构的部分)、相关书籍及专著的介绍等角度出发。在与杜拉斯的相遇、相知过程中碰撞出无数奇妙的旋律,相交成动人的乐章。杜拉斯之于黄荭,属于“无法拒绝,断然无法拒绝”。
黄荭说,“虽说阅读和研究杜拉斯已经快20年,我却一直不肯承认杜拉斯是我最喜欢的法国作家,哪怕只是之一”;但是她却阻挡不了与杜拉斯命运般的“某种契合”,带着“命运隐约幽微的神秘印记”。在这本《杜拉斯的小音乐》中,可以发现这种她和她的神秘印记。阅读原文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谢晨星 编辑|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