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影视创作,怎么样才能在选题质量和制作水平上再上一个台阶?”昨日,第三次上海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在沪召开,上海影视创作成为焦点话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毛尖,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吕晓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汪涌豪,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文艺评论家郏宗培,上海市职工创作中心副主任、著名编剧贾鸿源,《收获》执行主编、作家、评论家程永新等六位文艺评论家和专家,从题材、体裁、人才、机制等各方面,对上海影视创作的发展与未来把脉。
文学作品内涵会提升影视剧境界
“现在影视剧的改编,还有多少需要小说?曾经,小说是不少影视剧改编的源头,但今天这个关系颠倒过来了,一部热门电影出来反而推动小说出版。相比小说,电影电视创作已经非常强大,面对影视剧数以亿计的票房收入,文学出版的比例太小了。”郏宗培说,“那为什么影视剧还需要文学?我想,文学作品特有的内涵、思考会提升影视作品的境界。这也就是为何当金宇澄的《繁花》获奖后,王家卫、娄烨等知名导演都来找他商谈改编事宜。”
“一部电视剧,文学性强不强,反映出来的气质、深度都不一样。我们应当加强改编,在影视和文学之间架设更多桥梁。”吕晓明说,在他看来,上海影视创作不仅要向严肃文学、经典文学、畅销小说找题材,还可以关注网络小说、微信小说,甚至是社会热点新闻。“现在我们的电视剧题材太窄,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创作者应该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拍出有上海文脉、上海特色、上海人物的影视作品。”
上海题材须赋予小人物时代特质
“2014年,联合院线发行票房全国排名第四,还算不错。但这背后,却是上海本土电影创作面临严峻考验的事实。我们的生产创作不如人,数量质量不如人,甚至知名度与票房也不好。”吕晓明说,“上海并不缺少题材,但大家的视野却很狭窄。拿电视剧来说,上海的民营影视机构这些年作品数量很多,但专喜欢搞年代传奇剧,就是清末民初到1949年前后,很多都脱离了基本史实,造成收视效果和预期有差距。影视创作单位应该在题材规划上考虑各个群体的需要。”
贾鸿源多次提起中国编剧作家首富高满堂。“我们和高满堂有什么差距?高满堂做一部《老农民》要5年,深入一线采访200多人,他的作品充满真实可信的细节,台词功力相当了得。这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就是,我们注意到高满堂的作品几乎写的都是小人物、大情怀,这是他现在占据头把交椅的秘诀。上海的题材很多也是写小人物的,但小打小闹、小悲小喜、小情小爱,思想境界没有他高。家长里短当然要有,但我们如果能赋予这些普通作品、人物以时代的特质,那就会更好。”
毛尖的观点一如既往的犀利。她认为,这些年来韩剧的成功秘诀就在“韩国性”。“不管是韩剧、日剧、美剧,都拍出他们自己的风土人情与生活。这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如人家。上海有伟大的文化遗产,却拱手让给好莱坞和粉丝电影来表达,我们要取回自己的资源。”
是否可以在电影厂恢复文学部
在程永新看来,上海影视创作人才有自己的阵地,比如生活伦理剧,可以从当红编剧王丽萍的作品上溯到叶辛编剧、黄蜀芹导演的 《孽债》;韩寒、郭敬明等从《萌芽》走出的青年作家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风格。“但更多的是,这么多年不断出现有惊鸿一瞥的人才,后来却不见踪影了。”程永新说,“我们可不可以寻找一个机制,在上海这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地方,成立一个剧本工厂,留住和用好这些人才?”
“我提议重新在电影厂设文学部。当年各电影厂撤销文学部有历史原因,但现在看来,剧本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抓来管,确实很难。”吕晓明说,“每个电影公司都有策划,但这些人员和编剧不一样,他们最大的精力是去找钱,只要能找到钱,差一点的剧本也拍。反过来,一个编剧写了很好的剧本,但没能力找钱,就拍不成。现在很多人想的都是题目,不是题材。题材是什么?是有类型、有风格、有主旨的,知道让谁来写、适合谁导、谁演得好,这是专业编剧才能干的事情。”阅读原文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李峥 编辑|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