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多位民俗研究专家和学者今天上午齐聚复旦大学,从“中国年·春节吉祥物的哲学思考”“春节吉祥物的历史探索”“春节吉祥物与文化创意”“春节吉祥物形象的公众认知度”等多角度,深入探讨“中国年·春节吉祥物”的历史渊源、哲理蕴含、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学术前沿问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郑召利认为:“年”承载着中华民族万家团圆、和谐美好的期待,春节已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春节吉祥物必将成为一份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仲富兰梳理了“年”的历史传说,从“年神小子”到“年宝宝”的诞生,仲富兰指出:春节吉祥物在传播正能量方面,无论古今,弘扬和谐、幸福、美满、吉祥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一脉相承的!
与会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学者也指出: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春节年俗文化的生态环境受到冲击,特别是春节的年味已逐渐淡化。在这种背景下,春节吉祥物——“年宝宝”的诞生具有特殊意义。“年宝宝”憨态可掬、生动可爱的全新形象设计,从根本上来说,继承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精髓,寄予了万家团圆的新时代精神。
首届“中国年·春节吉祥物”学术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发起,协同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联袂推出。
来源|新民晚报 原文记者|张闻莱 本网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