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婧怡在辅导功课。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等一行来到云南昆明,看望慰问了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的干部、医生和青年志愿者代表。这批志愿者在云南发生了哪些故事?为沪滇两地架起了怎样的桥梁?昨天,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他们在云南志愿服务的背后故事。
青年报记者陈诗松顾金华刘昕璐
[青年志愿者向婧怡]
智慧支教,学会“四两拨千斤”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的狮山大道,是全县最宽的一条道路。沿着它一直走到底,就是向婧怡志愿服务的武定一中。
“在‘颜值’这么高的学校里支教,感觉真不错!”去年夏天,向婧怡作为华师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之一来到这里志愿服务。然而,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高一化学课却狠狠往她心里浇下了一盆冷水。“我本以为乡村的孩子们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谁知道这里的孩子根本就不爱学习。来之前,还想着该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成绩,现在最头疼的是先怎么让孩子们专心上课。”
为了让孩子们提高学习兴趣,向婧怡开始在班级里“放起了大招”:自曝大学生活。闪耀着青春活力的照片和视频如电影般在孩子们面前一一播放,“你别说,还真有用,不少孩子们看了后羡慕地说,原来读大学是这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向婧怡除了每周12节课的正常教课时间,常常把自己的课外、周末时间也“搭”了进去为孩子们“开小灶”。在传授知识之外,她还给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小经验:在不会做的题目前要用符号标注下,老师讲题要及时做笔记,错误的地方要用红笔改……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对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四两拨千斤的改变。
随着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向婧怡从孩子们课堂上的“可恨”,渐渐发现他们生活中的“可爱”。只要操场上一响起音乐,孩子们就会围成圈圈,拉着向婧怡一起跳起彝族特色的佐脚舞。在特殊的节日,孩子们会偷偷塞一个苹果给她寓意着平安吉祥。到逢年过节,再贫困的孩子也会热情地邀请她到村子吃杀猪宴。
能洗澡的小厕所只有1平方米、每周只能重复吃着炸土豆和咸菜红豆汤……虽然支教的条件总是艰苦的,但是向婧怡却由衷地感激和珍惜这段时光。“在和孩子们的上课和交往中,我学会了磨砺自己的心态。”她坦言,在这段时间里,也会有孤寂、有难忍的时候,但是当战胜它之后,这些会成为一生弥足珍贵的记忆。
来源|文汇报 本网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