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杨成:周边外交欧亚时刻 中俄再次亲密接触

2015年05月11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已抵哈萨克斯坦进行访问。此次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欧亚三国之行再次拨动中国周边外交的欧亚时刻,使之在高速运行的良性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其中,中国国家元首的俄罗斯之旅无疑是三国行的重中之重,国际社会对此给予广泛关注。
  此访主要看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涉及国际和地区安全、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问题,中俄将联合提出何种新的话语体系和新的议程设置,如何为全球发展与地区治理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其中,两国元首即将发表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将如何回应包括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乌克兰危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金砖国家合作等迫切问题值得期待。第二,针对个别国家对战后秩序的修正主义倾向,如何坚决捍卫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成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基本精神将格外受到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参与红场阅兵、中俄对二战等相关历史问题的共同立场等将对塑造反法西斯战争的客观历史记忆具有指标意义。第三,中俄发展战略及具体项目如何进一步对接,以便为中长期内两国经济合作提供更为持久和强劲的驱动力有待观察。其中,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通道建设出台更具体化的合作方案、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以及其他数十个能源、航天、税务、金融、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意向或合同的签署是重要看点。
  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估,当下的中俄关系都已进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节点。换言之,习普时代的中俄关系已经顺利开局并渐入佳境,致力于发展全方位、均衡化战略协作已经成为中俄关系的基本议程,且两国元首建立的良好工作关系和亲密个人友谊更为这对制度安排最完备的大国关系提供更强劲的组合式发展动力。尤为关键的是,中俄关系已然具备了成熟大国关系的一切要素,双方在一切利益契合的领域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利益相异的方面也做到了相互尊重彼此关切并寻求最优的共处之道。鉴于制度化具有天生的稳定性,在中俄关系的制度安排下,中俄双边合作开始变为一种有规则的、稳定和长期性的结合。这种合作制度可以调节、限制和疏导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在此意义上,中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在近期内已经有了保障。
  但西方学术界往往倾向于贬低中俄关系的水平,常常用同床异梦权宜联盟来描述这组大国关系,有时也用同盟或准同盟来界定,这实际上或过于贬低或过度拔高中俄关系,形成了扭曲的意象,没能把握住中俄关系的特殊性。本质上讲,中俄关系是一种以超级实用主义为导向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它反映的是欧亚地区在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新现实,是冷战结束后两国在双边关系发展过程中最终提炼出来的一种新规范,高度的弹性、灵活性、去意识形态化、不结盟是其基本特征。
  乌克兰危机促成了中俄在后冷战时期的最亲密接触。在欧亚大陆新冷战的寒意肃杀氛围中,中国与俄罗斯的友谊多少带来了一丝暖意。乌克兰危机加速了中俄关系的接近,但并非说舍此中俄接近就无法持久。
  种种迹象显示,中俄双方有望在务实进取的基础上,在更新观念、排除干扰、与时俱进的原则指导下,将这组对国际秩序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国关系进一步推向纵深发展。在2014年已经屡创历史纪录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将全方位、均衡化战略协作的基本议程具体化、细节化,紧紧围绕联手促成新型国际关系的生成、与周边邻国共同致力于形成新型地区关系以及不断发展中俄间的新型大国关系等三个新型关系上不断取得新的务实成果。(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