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学校应如何面对高考状元炒作

2015年07月02日

  今年各省高考成绩陆续发布后,有关高考状元的消息频繁见诸各类媒体,少数地区与学校甚至借机炒作高考状元。众所周知,教育部曾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很多省份也先后发布规定禁止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面对这种现象,不同的社会群体理解、认识与表现也不一样。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沈玉顺认为,承认高考状元高水平的学业成就,但又不片面夸大状元的意义,积极探索能够更加准确评价人才的方法,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拓宽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贵州省遵义五中校长张兴运认为,高考状元炒作现象提醒我们,教育人与社会人不仅要关注少数“状元”,更要关注那些经过努力而不断奋进前行的人。山东省滨州一中李红霞老师认为,高考状元具有强大的学习文化课的能力,其他学生也有各自独特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呢?家长田先生孩子今年高考,他指出,每年高考出分的时候,哭一批笑一批,只有上过大学的人才知道,四年后谁领风骚,谁的天下,都别说得太早。分数暂时能决定学生走得多么快,但更多非智力因素却决定学生一生走多么远。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通过对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一千一百多名“高考状元”的研究分析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职业生涯能否成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只是为学生日后成长为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条件,是否成才,要看在社会实践中各自的发展状况。

  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根本标准在于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学校想要培养未来人才,就要立足于生命个体的多样性,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未来社会对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学校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兴趣、习惯、体魄、品格等方面的养成教育看作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注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其实,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样是光荣而伟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是系统工程,家庭、社会教育不可替代,同样重要。学校需要引导家长、社会走出认识误区,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不施加心理压力,从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家庭环境。


阅读原文

作者|于维涛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