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规则、法治、民生”丛书出版

2015年08月25日


“规则、法治、民生”出版座谈会


  2015年8月21日下午,作为上海书展期间重点活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在社联群言厅召开“规则、法治、民生”出版座谈会,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高校系统、上海市党校系统、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新闻出版界代表共40余人参加座谈。“规则、法治、民生”丛书首辑包括三种:童世骏教授《论规则》,重点论述规则和规则意识,立足哲学分析,通过理论视角结合实际分析目前我国规则意识的现状以及个人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问题;郝铁川教授《论法治》,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法治建设的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读者系统地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政策形成的历史基础、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邓伟志教授《论民主》,从社会学的角度围绕民生展开话题,贴合百姓的实际生活,深入探讨了教育、就业、分配、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深刻地体现了保民生、促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所在。


童世骏:讲规则要培育能力和意愿两个关键


  规则意识当然是和规则是对应的,所以规则具有的特点也体现在规则意识当中。作为规则的规范有几个特点,就效用而言有规范性,就理据方面有普遍性,适用方面具有广泛性。还有规则通常是和其他规则作为一个系统发挥着作用,所以也有一个连贯性的问题。这都和我们所要讲的规则意识是高度相关的。

  我着重讲讲规则意识当中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能力,一个是意愿,相对来说意愿可能是在培育过程当中难度更大。从社会要做的工作来讲,能力自然是比较容易培育的,也应该下比较大的力气来做。规则意识当中的能力方面,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规则意识培育问题的话,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区别规则不同模态的能力,区别规则的不同依据的能力,利用规则进行实践推理的能力。

  规则意识当中的意愿方面我想从这样三方面来讲,也是解决三个问题:规则的创制者和规则遵循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说到底就是民主和法治的关系,没有民主的法治,现代社会的法治它的法条,法律体系的依据就会成为问题;改革开放所需要的思想解放与现代治理所需要的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对于原有规则体系的不断冲击现在党中央在推进上海自贸区的时候,一再强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体现了思想解放和依法治国现代治理之间要取得一种平衡;规则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实用理性的传统之深厚是众所周知的,但实际上规则不仅有工具价值而且有内在价值,用康德的话来说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其尊严是与其遵守普遍法则的能力和意志相联系的。


郝铁川:法治是防错纠错


  《论法治》完全就是几十年来普法经历最后形成的一本书。我们的法治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我们的政治体制和西方不一样,因此法治生活的大环境不一样、大体制不一样。我们这个体制的特点属于能办大事、能办急事、能办难事,这是西方非常害怕的,但是短板是法治。法治就是防错纠错,如果能够把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又跟防错纠错结合在一起,不能说中国的政治体制将来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肯定也是最好的之一。

  建设法治社会,我们普法二十多年了。但是普法不是要把法律条文交给人民,主要是普及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什么?后来我提出来,应该是我们基本法律当中的总则部分规定的法律基本原则。其实基本法律当中的总则部分规定的法的基本原则,那才是真正的法治思维,所以说有宪法思维、民法思维、刑法思维。为了跟西方对比,我把中西方的宪法思维都列出来,让大家比较比较体制差异。


胡申生:研究要努力转换成实践和政策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活动,我主要关注的是邓教授《论民生》。我作为邓伟志的同事也是他的学生,讲一下我对他这本书的想法。

  一、民生问题确实非常重要。民生六大问题:教育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人口和就业问题、社会管理创新问题。这六大问题可以说我个人认为从十七大提出到十八大,以后要贯穿于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始终,民生是永远离不开的。

  二、邓伟志教授长期研究民生问题,可以说这本小书是他厚积薄发的产物。作为有责任的一个社会学家,他还要努力把一些想法影响决策者、变成政策、成为惠民的规则,我想邓伟志在他的实践当中做到了。

  三、这本书是普及的,由大家来写的读物。对大学者来说有没有必要。我觉得很有必要。我们有很多文章束之高阁,没有进入实践领域、没有转化成政策。我们要用普及的话语体系,用中国的文字风格,用普通读者能接受的文字来讲解和宣传。有很多文章、很多理论是言者谆谆,听者寥寥,以其昏昏,怎么能让人昭昭?邓教授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他通俗平实的语言风格,非常难得。

阅读原文


来源|腾讯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东方早报|“依法治官比依法治民更重要”